新华网客户端|漫话我国粽子,从屈原的伟大情怀( 二 )


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浸泡黍米 , 用菰叶包成四角形 , 因水中含碱 , 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 此时期已出现猪肉入馅的粽子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米中还掺入禽兽肉 , 板粟等 。
唐代 , 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 , 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 日本人称为“大唐粽子” 。
宋 , 已有蜜饯粽 , 即果品入粽 , 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元、明时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 。
清代 , 出现了“火腿粽子” 。
另外 , 在南朝梁时 , 号称“中山宰相”的陶弘景 , 人称陶公 , 还以药草煮粽 , 防病健身 。 在《江南靖士诗稿·端午陶山品粽》诗中说:“五日山村鲜角粽 , 褪绳解箬气犹温 , 淡黄应渍陶公草 , 膏饭舌翻香阵喷” 。 “淡黄” , 则是因为用药草煮的原因 。
粽子的包装料也在不断变化 , 菰叶、楝叶、箬叶、柊叶、竹叶、芦苇叶等均曾经或还在用来包粽子 。
如今的粽子 , 更是多种多样 。 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蜜饯粽、板粟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 其中浙江嘉兴粽子最为著名 , 嘉兴产的“竹叶粽”、“艾香粽”、“甜茶粽”、“腊肉香肠粽”、“薄荷香粽”、“莲子粽”、“松仁粽”、“蛋黄粽”等等 , 早就名闻遐迩 , 誉满四方 。
新华网客户端|漫话我国粽子,从屈原的伟大情怀
文章图片
粽子 , 端午家家必食 , 但并不是说其他时候人们就不吃粽子 。 魏晋诗人张春华诗曰“二月春风送嫩寒 , 空新角黍早登盘 , 摘来半户青芦叶 , 香里晶莹玉一团” 。 可见 , 在早春二月 , 人们已吃上了香气宜人的粽子了 。
在我们这一带 , 端午节之外也有吃粽或送粽子的习俗 。 例如 , 新婚姑娘满月回娘家 , 婆家会包些粽子 , 与其它几种礼品一并带回娘家去 。 老人过寿时 , 亲戚家也会送些粽子、寿桃等作为寿礼 。 新房上梁 , 在放鞭的同时 , 主人家会在梁上扔下粽子、寿桃等 , 让下面的亲友庄邻来抢 。
另外 , 当子女升学考试时 , 家长会特意包上粽子给孩子吃 , 希望他们能考“中” , 或“纵”上去 。 我们家也不例外 , 考前 , 母亲想方设法包粽子给我们吃 。 1961年 , 我考初中时 , 正闹饥荒 , 母亲实在找不到米 , 只好把大麦磨成细粒 , 包几个粽子 , 中间还放几粒花生 , 希望我能“纵”上去 , “升”上去 。
我们兄妹三人 , 吃了母亲的粽子 , 也都顺利地考上了初中、高中、大学 , 遂了母亲的心愿 , 母亲也就更加坚信她包的粽子在起作用 。 其实 , 我们几人都心知肚明 , 粽子充其量只是一种美食而已 , 如果平时成绩不好 , 吃再多的粽子也无济于事 。
但谁也不愿“实话实说” , 还是陪着母亲一块高兴 。 如今 , 她老人家早已驾鹤西去 , 但母爱的温馨 , 粽子的香甜 , 以及粽子背后的故事却铭刻在心 , 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
新华网客户端|漫话我国粽子,从屈原的伟大情怀
文章图片
作者:温军
责编:毛秘《白浪情》
来源:新华号宏哥有话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