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他是鲁迅的第一“粉丝”

任何时代 , 拥有挚爱自己的读者(今日称之为“粉丝”)都是一个作家的幸运 。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批杰出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 , 读者多如山里的树叶、岸边的碎石 。
其中 , 有一位读者为鲁迅作品的传播作出的贡献可谓举世无双 , 他就是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作家许寿裳 。
许寿裳与鲁迅同是绍兴人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费赴日留学 。 在弘文学院补习日文时 , 与鲁迅相识 。 许寿裳对鲁迅的宣传不遗余力 。
鲁迅逝世不久 , 许寿裳即开始征集、保护故友的文稿与其他遗物 , 积极筹备出版《鲁迅全集》;同时组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 , 开展对鲁迅的纪念、宣传活动 。 他主持台湾省编译馆时 , 虽然事务繁忙 , 但是依然挤时间写出了《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人格与思想》等回忆文字 。 除了写文章 , 许寿裳还通过其他一些活动向台湾民众“推销”鲁迅 。
北京日报客户端|他是鲁迅的第一“粉丝”
文章图片
在他的协助下 , 1946年11月出版的《台湾文化》第1卷第2期 , 推出了“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 , 该特辑除了刊登许寿裳的《鲁迅的精神》外 , 还发表了高歌翻译的《斯莱特莱记鲁迅》、田汉的《漫忆鲁迅先生》等文章 , 以及鲁迅手迹、遗影 。 除此 , 许寿裳又利用自己的学者身份 , 在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外勤采访人员进修会等地 , 作有关鲁迅的学术讲座 。
许寿裳与鲁迅的私交非同一般 。 在东京时 , 许寿裳不喜欢留辫子 , 鲁迅也剪掉自己的辫子相应和 。 许寿裳主编《浙江潮》 , 鲁迅为之写《斯巴达之魂》《哀尘》《中国地址略论》等文章 。
1927年1月 , 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 马上劝说校方聘请许寿裳为教授 。 许寿裳也处处关照鲁迅 , 他留学回国出任杭州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 , 立即介绍鲁迅到该校任教;受人之邀进入民国教育部 , 第一时间将鲁迅也推荐了进去 , “昼则同桌办公 , 夜则联床共话”;出任北京女高师校长 , 马上聘请鲁迅到校兼课;入大学院为官 , 则推荐鲁迅为特约撰述员 , 月薪三百大洋 。
许、鲁在事业上相帮相扶 , 在生活上也相知相惜 。 许寿裳女儿患病赴上海求医 , 当时已定居上海的鲁迅为之四处联系医院 。 鲁迅的老母在北京 , 许寿裳常去嘘寒问暖 。
许寿裳曾在日记中这样讲述两人的友谊:“其(鲁迅)学问文章 , 气节德行 , 吾无间然 。 其知我之深 , 爱我之切 , 并世亦无第二人 。 ”鲁迅日记里也有大量与“季茀”来往的记录 , 季茀即许寿裳的字 。
许寿裳知道鲁迅受过太多的伤害 , 有时容易敏感;明白鲁迅腹背受敌 , 说话难免尖刻;清楚鲁迅虽然常发悲观之论 , 其心却是火热的 , 真心希望这个民族变好 。
许寿裳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学人 , 深怀“知识报国”的抱负 。 他赴台之后发现:台湾经历了五十年的“日据” , 没有经受过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运动的洗礼 , 日本人向台湾民众灌输的都是如何忠诚天皇、怎样服从殖民者这一套 。
许寿裳在台湾“推广”鲁迅 , 其实也是希望用鲁迅的思想去影响长期与祖国分离的台湾人 , 让他们懂得人格独立的意义 , 学会做一个大写的国民 。 换句话说 , 就是要为台湾的民族文化与民众心理重建尽一份心力 。
(作者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北京日报客户端|他是鲁迅的第一“粉丝”】本文原载于2015年8月31日北京日报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游宇明流程编辑:丁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