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隐藏在内心的种族主义偏见( 二 )


目前至少有200万人上线做过测试 , 也有许多人提出建议 。 巴纳吉发现 , 「一旦你将东西公诸于世 , 你就必须聆听人们在说什么 , 他们的想法很了不起 。 」她开始试着到实验室外进行关于偏见、使用幽默、智慧及善念的教育 , 同时提醒银行投资者、媒体执行长及律师 , 摒弃造成错误的偏见 。
从神经科学到营销学 , 做为一个研究工具 , 联结测验已成就了将近300份论文;它同时也点燃了学术的挑战与辩论 。 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指控这个团队刻意偏误 , 对结果过度诠释 。 有些评论坚持 , 测验的结果并不能真正测出无意识的偏见 , 那只是无害的社会认知 , 有别于真正的种族歧视 。 心理学家争论着其中的认知机制 , 其中一个计划发现有些人表现偏见的原因 , 是他们害怕自己可能有偏见 。
然而在巴纳吉及葛林华德对61个研究做综合分析后 , 他们认为联结测验仍然有效 。 这个测验比态度表达更能预测与刻板印象和偏见相关的判断、行为及心理社会反应 。 康乃迪格大学的多维迪奥(Jack Dovidio)说:「在我研究的细微偏见(subtle prejudice)领域里 , 联结测验使我们讨论多年的概念变得澄澈透明 。 」他补充道 , 联结测验是优秀的教具 。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克(Susan Fiske)则同意 , 当使用者经验了他们在做联结时自己的不适及慢下来的速度时 , 就很难忽略它传达的讯息 , 费斯克也指出:「巴纳吉有一部份的天才 , 是她看到了联结测验影响真实世界议题的潜力 。 」
还好我们的脑子不会永远陷入偏见 。 强大的文化讯息把我们往一个方向推 , 但自我的觉察、紧密的关系及经验能再把我们拉回来 。
最近巴纳吉开始尝试找出种族态度最早形成的时间 , 也就是意识中的信念是何时开始浮上台面 。 透过孩童偏好测验(child-friendly test) , 巴纳吉发现日本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白人小孩早在六岁时 , 就对和自己相像的人有明显且内隐的偏好 。 到10岁时 , 他们无意识与意识中的态度开始分歧 。 虽然随着成长 , 他们越发表现出平等的观点 , 但这两组人一直对黑人脸孔表现出自发性偏见 , 而日本的受试者在内隐及外显态度上逐渐对欧洲脸孔变得较正面 。
巴纳吉现在怀疑如果她能在婴儿身上进行测试 , 也会发现偏见的存在 。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天生具有偏见 。 她说 , 当然我们的心智机制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有喜恶排名 , 但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 而且人类很早就开始吸收关于种族地位的概念 。 在一个对234名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研究中 , 孩童比较喜欢自己的族群 , 而不是非裔美国人 。 但是当他们比较自己和白人小孩 , 对自己族群的自然偏好却消失无踪 。 巴纳吉说:「这个研究说明了我们的价值观、对好坏的判断 , 无所不在 。 」它可能是来自父母传达给孩子的警讯 , 譬如在父母握紧孩子的小手时 。 成人后 , 我们则继续观察身处的环境 , 非刻意地调整我们既有的刻板印象 , 去迎合环境 。
还好我们的脑子不会永远陷入偏见 。 强大的文化讯息把我们往一个方向推 , 但自我的觉察、紧密的关系及经验能再把我们拉回来 。 巴纳吉、葛林华德及诺塞克正发起一个非营利组织 , 来帮助人们应用这个研究 , 他们冀望于演讲、授课及在线练习的「疫苗注射」 。
巴吉纳说 , 把觉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可以帮助我们的意识态度当权 。 她对电影工作者解释道 , 这就像是规律运动以及健康饮食一样 。 她建议他们在生活及工作里建立保护机制 , 就像是在饮水里加氯一样 。 她说:「在每部电影里 , 若你能做些事来对抗刻板印象 , 就可能造成改变 。 」
来源:心理学空间网(ID:psychspace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