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本文插图

今天的荆轲纪念园
一直以来 , 荆轲都被人们视为舍身为国、以命酬知己的典范 。 但是和很多知名人物一样:大众对他的集体记忆已经符号化和图腾化 , 他孤独而复杂的历史形象一直默默地藏身于《刺客列传》的字里行间 , 鲜为人知 。
如果反向阅读太史公的《刺客列传》 , 从荆轲的最后一刻追溯其人生轨迹 , 将他与其他刺客的履历对比 , 就会发现:他与太子丹的关系很值得玩味 , 但绝对称不上知己;他并不是一心求死的简单死士 , 而是一个被天降大任意外地砸中、但依旧全力以赴的士人 。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本文插图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太史公以他的故事作为《刺客列传》的终章 , 也是深有用意的 , 和所有的先秦人物类似 , 荆轲 , 高渐离身上 , 都有着那个时代蓬勃、质朴的原始生命力 , 生命之于他们 , 就是一场为了充分展示自己尊严的盛大表演 , 为了自己的尊严 , 他们可以前仆后继的相继赴死 。
一、劫持秦王:荆轲的求生欲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本文插图

刺秦画像砖
咸阳殿上……
后来的2000多年间 ,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眼睛 , 都紧盯着那幅逐渐展到尽头的地图 。 在地图完全展开的那一瞬间 , 毒匕首如同吐信的毒蛇般 , 对着豺声鸷胸的秦君闪烁着狞厉的凶光 。 荆轲以左手抓住秦王的端委的左袖 , 右手持刃直刺目标 。 被肥沃的土地麻痹了警惕性的秦王政下意识地反应过来 , 他以手推案 , 一跃而挣断衣袖 。 在急迫的追击下 , 宽袍大袖的秦王政踉踉跄跄 , 颠颠撞撞地绕着铜柱躲闪 。 持戟郎中们虽然看得心急火燎 , 但只能原地待命 。
这一幕得益于荆轲和太子丹的精心策划 。 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 , 樊於期作为秦将 , 深知秦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非有诏召不得上”的规定 。 这惊心动魄的一刺 , 远远胜过六国的无数精兵良将给秦王造成的威胁 。
但是细读司马迁的记载 , 就会发现荆轲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死士:如果让荆轲描述自己的行为 , 那么他大概会用“劫秦”而不是“刺秦”描述自己的壮举 。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本文插图

因为在荆轲生命的最后时刻 , 在失去了行动能力之后 , 他用匕首投掷秦王 , 还一瘸一拐地斜倚着大殿的柱子指着秦王政骂道:“我之所以没有成功刺杀 , 是因为我希望劫持秦王 , 得到与秦国的盟约、回国复命啊” 。
虽然顾炎武虽然指出过:“荆轲‘生劫’一语乃解嘲之辞 , 其实剑术疏耳”;
但是在易水送行时 , 他对太子却下过这样的赌咒:“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 , 竖子也” 。 直到被重创而被迫投掷匕首之前 , 荆轲似乎没有抱着和秦王政同归于尽的必死之心 , 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劫持秦王、进而逼迫秦王向太子丹退还被侵占的六国土地 。
也就是说 , 荆轲并不是坚定的死士 。
而荆轲所说的劫秦计划 , 真的是燕太子的本意吗?
二、毒匕首:太子丹的本意

历史心发现TB|历史的谣言:“荆轲刺秦王”其实是“荆轲劫秦王”
本文插图

曹沫
当初太子给荆轲列出了刺秦王和劫持秦王两种方案 。 后一种方案来源于《刺客列传》里第一个勇士:曹沫 。 荆轲临死前说的“逼迫秦王退还土地给六国” , 历史原型正是齐鲁两国会盟时 , 鲁国将军曹沫以劫持齐桓公的方式 , 逼齐桓公立约 , 从而让齐国将侵占之地还给鲁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