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本文转自【****】;

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本文插图


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本文插图
【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本文插图


人民日报|解读“融·合:从春秋到秦汉”特展
本文插图

为更好诠释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 , 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 , 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特展 。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九鼎八簋、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文物齐聚南京 , 亮相南京博物院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特展 。
特展由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8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 , 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250件组文物 , 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 。
展览的内容设计、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刚认为 , 从春秋到秦汉 , 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 , 体现了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气质 。 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人 , 群星璀璨 , 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发展 。 春秋五霸 , 战国七雄 , 风起云涌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 兼容并包;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 ,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 多元文化基础上 , 中华文化迎来一次大融合 。
公元前221年 , 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 。 书同文 , 车同轨 , 行同伦 , 秦朝博采众长 , 用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弥合了不同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 。 “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沿革中 , 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汉朝于公元前202年始 , 经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 , 经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 东、西两汉绵延400年 , 奠定了多元一统汉民族的稳固基业 , 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等4个单元 ,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展示了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面貌 。
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组文物的设定 , 都是围绕着“多元与包容”的主题展开 。 走进南京博物院特展馆3层11号展厅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4个大展柜 , 展柜中摆放了同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等代表性文物 , 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
展厅中 , 两件珍贵的秦兵马俑引得观众纷纷驻足 , 时隔2000多年 , 站在秦兵马俑前仍能感受到秦军雄壮而威严的气势 。 兵马俑坑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步兵、骑兵、车兵陶俑 , 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 从陶俑面部特征看 , 有关中大汉 , 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族成员 , 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
为人熟知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剑陈列在展厅一侧 。 端详此剑 , 剑刃锋利 , 花纹精美 , 篆铭刀法俊逸 , 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水平 。 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 , 意为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最好的武器 。 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 , 其在今河南、山东等地的发现可能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