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在明朝从苦苦挣扎到彻底覆灭的全过程里 , 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将” , 至今常在野史票友间“实力圈粉”的锦衣卫 , 表现也令人唏嘘 。
虽然说起锦衣卫 , 后人常津津乐道的 , 就是其令明朝官民谈之色变的“情报工作” 。 但真实的锦衣卫 , 分量要比“情报工作”重得多 。 以《明会典》的记载 , 锦衣卫日常要在“朝会”“巡幸”上担任“随行侍卫” , 其“服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飒爽英姿 , 也从此一代代拉风 。 另外还有“捕盗”“刑名”“护卫漕运”“军匠”等多个工作 , 甚至还有“训象所” , 负责给皇宫喂大象 。 情报工作?那只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事儿 。
确实 , 在明朝三个世纪的历史上 , 这活儿多分量重的锦衣卫 , 就是大明皇室最为贴心的军事力量 。 其每一个成员 , 都是优中选优 , 就以其最“出名”的情报工作来说 , 锦衣卫可不止会罗织冤狱害人 , 更常见不动声色干大事 。 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时 , 就有许多锦衣卫出生入死 , 冒死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 , 助大明打赢这些国运之战 。
本文插图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 , 这传说中“贴心”且强大的锦衣卫 , 实力也是越发膨胀 , 其人数从明初时的五千人 , 暴涨到明朝中后期的十五六万人 , 特别是明末的近半世纪 , 基本保持在十五万人的规模 。 以明末许多人的笔记记载 , 当时各地城镇 , 都貌似“到处锦衣卫” , 只要听见有人一嘴京城口音 , 满身锦衣华服 , 当地百姓立刻就误以为“遇见锦衣卫” , 慌不迭的纷纷躲避……
可是 , 就算坐拥如此“贴心”且“牛气哄哄”的军事力量 ,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 ,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 , 绝望的崇祯帝手持三眼铳 , 还想集结心腹兵力做决死一搏 。 崇祯的心腹太监王廉只是冷冷吐槽了句:“陛下哪里有兵 , 速走”——皇上您做什么梦哪 , 您的“心腹兵马”早跑光了 , 快逃命吧 。 心里哇凉的崇祯 , 这才先砍昏了亲女儿 , 又爬到煤山上悲戚戚的上吊 , 给凄风苦雨多年的大明朝 , 就此画了句号 。
本文插图
问题是 , 这全程悲凉一幕里 , 传说中那十五万威慑力强大的锦衣卫 , 为何连影都没有呢?大明养了你们这帮人几百年 , 到了国难临头 , 您好歹跟李自成们死磕几个回合嘛 。
首先一个原因 , 就是到了明末年间时 , 这号称“十五六万”的锦衣卫 , 成员实在太水 。
比起早年优中选优的锦衣卫来 , 早在明代中期时 , 锦衣卫这个大明军界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 , 就变得好似“注水的肉” 。 明朝成化年间时 , 锦衣卫就“冗员之进无穷” 。 比如勋贵家的子弟 , 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 , 只要走走门路 , 就能拿到个锦衣卫“编制” , 继续拿高薪混吃混喝 。 至于锦衣卫官员的“跟班”们 , 只要马屁拍得响 , “编制”也不是梦 。 普通的锦衣卫副千户 , 就要占掉二十多个“编制” , 基本都是拿钱“不任事” 。
但相比之下 , 这帮“混事”的 , 总算还干点差事 。 到了后来就更不像样 。 各级的文武高官家属 , 也瞄上了锦衣卫“肥肉” 。 比如嘉靖年间“阁老”严嵩家的几个孙子 , 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锦衣卫高官 。 杨博费宏等“明代名臣”家 , 其子侄们也都扎堆进入锦衣卫 。 好些人都是空挂个名 , 只要家里老爷子还在 , 躺着就能升官发财 。
上梁不正 , 下梁当然各种歪 , 以崇祯年间给事中徐国荣的揭露说 , 北京市面上的锦衣卫 , 绝大多数都是“买的” , 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恶棍 , 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 比如有个叫赵瞎子的流氓 , 一次就敲诈京城商户两千两白银 。 为什么如此猖狂?因为按此时锦衣卫的“规矩” , 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十万两银子 , 就能买个锦衣卫的“堂贴” , 然后就能胡作非为 , 当地衙门别说管 , 都得给这些人塞钱 。
推荐阅读
- 音乐中心地带TB|如果崇祯的儿子真跑到南京的话,南明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南宋呢?
- 楚成王|老父死前想吃一道菜,儿子只说了4个字,父亲当即上吊自尽
- 朝文社|大明督师孙传庭几乎无一败绩,却为何依旧干不过屡战屡败的李自成
- 皮皮小历史|文人与酒丨“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朝文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 历史大波澜|崇祯死前写了几个字,看过的人后无不大惊失色,结果字字验证
- 张生全精彩历史|钱氏做了什么,为何满朝文武不惜与皇帝太后为敌,都要护着她
- 耀眼观世界|崇祯贴身太监说:“魏公不死,何至于此”,魏忠贤真的那么厉害?
- 朝文社|一生忠正耿直、兢兢业业的权臣霍光,死后为何全族被灭?
- 啾咪咕|殷墟发现白人头骨,背后隐藏了“可怕”一幕,商朝文明从西方来?
- 大臣们|李自成攻破北京,大臣们都不帮崇祯、更没人陪他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