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读诗和用心读诗

诗有用脑作的 , 有用心作的 。用脑作的 , 理性为主;用心作的 , 情性为主 。同样 , 读诗可用脑读 , 用心读 。用脑读诗 , 就是以理性分析为主 , 篇章结构 , 修辞手法 , 遣词造句 , 典故引用等等 , 通过一系列技术分析 , 判断岀诗的好坏 。 用心读诗 , 以情感体验为主 , 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 共鸣越多 , 感悟越深 。 用脑和用心 , 完全是两种体验 。比如 , 读到这样一句诗:别来沧海事 , 语罢暮天钟 。用脑读 , 可以判断岀语言凝练 , 对仗工整 , 饱含深情等 。 再结合全诗来看:《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 ,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 秋山又几重?知道是描写动乱中与故人的一次短暂相逢 , 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 , 体现出人生的聚散无常 。十年阔别 , 一朝相遇 , 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 。 颈联“别来沧海事 , 语罢暮天钟” , 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 。 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 , 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 。 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 , 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 ,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 两人热烈地交谈 , 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 。 叙谈时间长 , 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 。 “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 。 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 , 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 , 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 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 , 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 。 作者在这一联 , 避实就虚 , 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 , 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 这些 , 都是用脑读理性分析判断出的 。用心读 , 一念到这句 , 不必知全诗 , 立刻身心沉浸进一神悲凉、肃穆的氛围中 , 这氛围压迫得心脏沉甸甸的 , 有种想哭 , 却哭不岀来的感觉 , 眼泪仿佛流干了 , 说话也哽咽 。 这句诗的每一个字都如—记重锤 , 狠狠地敲在心上 , 痛得无法言说 。 说完沧海事那句 , 脱囗而出暮天钟这句 。 除了这一句 , 再找不到其它语句了 , 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感觉 。 这感觉让人着迷 , 久久不愿脱离 。 所有诗句 , 都从心底流淌出 。 根本不考虑技法 , 诗句就自然冒出来了 , 好像就非得这么写 , 不这么写根本无法平抑自己的情绪 。 读诗时 , 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写诗时的情绪状态 , 还非常形象 。 一切都那么地鲜活 , 用心感受 , 仿佛触手可知 。用脑和用心的差别极大 。 究竟是用脑读诗还是用心读诗 , 从诗评中可以明显看岀来 。随便一句诗 , 就可以看出用脑读和用心读的不同 。如“一点红花春释意 , 千行淡墨字如丹 。 ”这句 ,用脑读就评为“要注意字词间组合、类比、关联等等的合理性!用字、词之前最好先弄清原有含义 , 是否符合需要和表述 。红花一朵一枝一树一簇等等 , 一点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 。墨是黑、丹是红 , 墨字如丹到底是黑是红?”用心读的评论:“意象上讲 , 很美 。 ”“真感觉这联很有思想的 。 ”“王国维有"以我观物 , 物皆着我色相" , 看碧成朱嘛”读诗最好用心读 , 这样收获极大 。 但这样有个弊端 , 就是用心投入了 , 很容易进去了就岀不来 , 人魔怔了 。 因此 , 我们只好用脑读大多数的诗 , 对平庸之作泛泛而过 , 只对少数精品用心赏析 。如此 , 可提高效率 , 但容易遗漏些杰作 。 还是那种表面上平庸的杰作 。即使如此 , 我们还是尽可能多用心些 。 毕竟 , 大脑太容易偷懒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