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汴梁哥|从宋人笔记看北宋中期的宋侬之战( 六 )
关于己方的步卒不如宋方骑兵的这个问题 , 侬智高在起事之后不久就曾意识到了它的严重性 。 因此他曾采用厚赠及联姻的方式 , 与“西接大理 , 地多善马”的特磨寨(又称特磨道或特磨峒 , 在今云南广南县一带)酋长侬夏卿建立了非比一般的关系 , 其目的就在于企图利用特磨寨多马的特点以发展自己的骑兵; 此外 , 侬智高为了取得结峒酋长黄守陵的支持 , 曾亲笔给黄守陵写了一封信 , 信中曾坦然承认自己的军队如与宋军的骑兵作战 , 其取胜的可能性不大(54) 。
使侬智高料想不到的是 , 狄青使用的是在西北战场上身经百战的铁骑 , 其剽悍的程度超过自己的预料 。 本来昆仑关天险不利于骑兵而利于步卒 , 不想却被狄青以诈谋偷过 , 自己只好在距邕州城外二十多里的归仁铺结阵待敌 , 这里的平坦地势使自己处于劣势 , 其最后战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
宋仁宗皇佑五年正月己未(1053年2月9日)黎明 , 狄青挥兵进入邕州 , 获金帛钜万 , 牲畜数千;将七千二百余侬军战俘使其丧失抵抗力后尽皆遣散;残忍地把黄师宓等首要人物的尸首把首级砍下来悬挂在州城之上示众 , 并将五千三百四十一具敌方战殁尸体尽数掩埋于邕城州之北隅 , 建 “京观”以纪其事 ,狄青为之亲自撰写《京观记》 。 有人发现尸体中有一身穿金龙衣之人 , 认为是侬智高 , 被狄青否决 , 说:“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 , 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 ” 二月丁亥(3月9日) , 狄青率主力回至桂州 , 分别在城北的镇南峰 (今桂林铁封山)磨崖镌刻由余靖主笔的《大宋平蛮碑》及城东的七星山 (今桂林七星公园内月牙山龙隐洞)磨崖镌刻由狄青、孙沔、余靖领衔的、载有宋军将领三十五人官职姓名的《平蛮三将题名碑》 。
当狄青离开汴京的时候 , 宋仁宗十分担忧 , 对大臣们说:“狄青有威名 , 敌人一定很怕他 , 我担心他会受到暗害 , 左右使唤的人非亲信者不可 , 即使是饮食卧起等这样的事也要严加防范 。 ”为此宋仁宗特地令使者驰行千里去告诫狄青 。 后来听到捷报传来 , 迫不及待地对宰相说:“速议赏 , 缓则不足以劝矣!”从中可见宋仁宗对于狄青消灭了侬智高集团势力是何等的喜形于色 , 由此可以反衬在此之前宋仁宗又是何等的心存疑惧 。
据有关史料 , 邕州城破之时 , 侬智高率其残部弃城而走 , 携其母、弟、妻、子 , 依附于特磨寨之侬夏卿 , 并在这里收回余部三千多人 , 多买马匹 , 练习骑战 , 以图东山再起 。当时的新任邕州知州肖注带领兵勇前往清剿 , 活捉了一个侬军裨将 , 肖注以威肋利诱的手段 , 知道了侬智高的有关实情 。侬智高知此处不足恃 , 率亲兵五百及六妻六子出奔大理 , 欲图借兵复仇 。 皇佑五年十二月(1054年1月) , 在桂州知州余靖的主持下 , 以杨元卿、陈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袭击特磨寨 , 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二子侬继封、侬继明以归 。
侬智高的最后结果如何 , 各史籍记载不一: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四裔考七·西原蛮》说“不知所踪”;《宋史·蛮夷传三·广源州》说“其存亡莫可知 也”;而同是《文献通考》的《四裔考六·南诏》又说“侬智高败 , 奔大理 , 其国捕之以闻”;同是《宋史》的《肖固传》又说:“(肖固)募死士使入大理以取智高 , 至则为其国所杀 , 函首归献 。 ”至于流传于广西西部的民间口碑 , 大都以侬智高邕州大败而身亡为结局 。
(四)简短的结论
侬智高以超人的胆略自强于北宋与交趾的夹缝之中 , 并毅然起兵反宋 , 但由于军事情报不准确 , 对于西夏等反宋割据势力对宋策略的改变而不了解 , 导致宋廷能集中精锐的西北边防军南下作战 , 在战略上已逊于宋军一筹 。 两军的昆仑关、归仁铺之战 , 狄青以诡道乘大风雨之夜暗渡天险 , 取得战斗的主动权;侬智高以步卒之短而结阵于平阳之地以敌狄青骑兵之长 , 犯了兵家之大忌 , 其胜负虽不战已判然而自明 。 如果侬智高熟谙兵法 , 弃邕州城而以左、右江之荒山野谷以待狄青 , 在短时间内狄青将对侬智高毫无办法 。 只要西北战事再起 , 北宋朝廷不得不再调其回师防御西夏 , 则侬智高很可能会实现他占领荆湖及江南的既定计划 。
推荐阅读
- 时拾史事|大宋朋友圈 | 怼人王和种放掐了起来
- 枕猫|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 不明山人|原创 宋宁宗:大宋之怂,至此臻于极矣
- 周哥大爸|萧绰:令宋人悲惧的幕后总指挥
- 云游三方|秦桧:一个大宋好官是如何沦落为卖国贼的?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在大宋当官有多难?看了就知道
- 了了的天空|读《水浒》:最差的皇帝—宋徽宗(1)
- 大宋文墨客|清朝12位帝王画像:从画像中一眼就能看出,大清由盛转衰的痕迹
- 历史倾谈|民殷国富的大宋王朝:为官者薪水丰厚,也为“庇身之所”奔波一生
- 大宋官窑官方号器以载道、宋窑今烧——宋代名瓷、文化与现代作品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