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汴梁哥|从宋人笔记看北宋中期的宋侬之战( 二 )
侬全福早年为了便于与宋廷讨价还价 , 曾在名义上承认是交趾的藩属 , 企图虚张其势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 后来侬全福一伙发觉交趾企图鲸吞广源州的用心 , 于是缮甲治兵 , 与交趾作公开的决裂 ,交趾当时是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玛)在位 , 采用突袭手段将侬全福掳至交廷 , 是年侬智高年仅十四岁 , 与其母阿侬乘隙逸脱而幸免 , 待交趾兵走后 , 收拢残余 , 坚城自守 , 同时贡献大量金货 , 请求赎回侬全福 。 李德政下诏说:“朕有天下 , 率土皆臣 , 诸藩奉贡 。 傥犹存福妄自尊大 , 建国僭号 , 骚扰边氓 。 朕龚行天讨 , 师广源 , 俘存福等五人 , 尽平其地 , 遂皆斩之于都市 。 ”拒绝了侬智高母子的请求 。
侬智高生于忧患 , 久历戎马 , 据说还“能属文 , 尝举进士不第” , 可见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 , 侬智高时年十六岁 , 与其母集聚族人 , 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 , 企图在北宋与交趾的夹缝下生存下来 。 交趾当局当然不能容忍 , 于是再次出兵讨伐 , 侬氏力不能敌 , 全家尽数被擒 。 但此时交趾国主因国力空前强盛而对广源州另有打算 , 认为欲以宋朝为敌 , 不宜直接出头露面 , 应该利用像侬氏集团这样的地方势力 , 对其加以扶植 , 使之侵扰宋朝边境 , 胜则趁机出兵 , 获其渔翁之利 , 败则他人之事 , 与己无关 , 其最大的好处是能试探宋朝实力 , 于是不但将侬智高释放回籍 , 而且实授侬智高广源州知州衔 , 并将雷、火、频、婆四峒及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的越南境)划归侬氏统领 , 两年之后又拜其为“太保” , 让侬智高去当侵宋的马前卒 。
侬智高将交趾的杀父之仇埋藏心底 , 全力以赴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 很有一番卧薪尝胆的意味 。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 , 侬氏势力出兵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 , 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 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广西的靖西、凤山、隆林、马山、西林、田林等县境之内 , 于是建国号为“南天国” , 并定年号为“景瑞” 。庆历八年(1048年) , 侬智高遂步占领了今天广西的右江地区 , 并据有易守难攻的勿恶峒(今广西靖西县东南) , 开始公开与交趾决裂 , 双方兵戎相见 。 交趾方面以太尉郭盛溢率兵来攻 , 却被侬智高打败 。
本文插图
【大宋汴梁哥|从宋人笔记看北宋中期的宋侬之战】(二)岭南成为烽烟之地
对交趾作战的胜利 , 大大地鼓起了侬智高的斗志 , 于是在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4日) , 公开打出了反宋的大旗 , 派兵攻打作为广南西路的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 。从此之后侬智采用打打停停的方式 , 而宋廷的广南西路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用兵地区 。 对于侬智高的举动 , 交趾君臣当然是喜不自胜的 , 因为他们所一手扶植的侬氏势力 , 到今天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
侬智高在发动对宋廷的战事之后 , 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 曾多次地要求内附 , 在开始的时候 , 他先是向宋廷求官职 , 未得到答复;于是他降低标准 , 求补为田州剌史 , 宋廷仍是不予理睬;第三次 , 再降格以求 , 只当一个地位更低的团练使 , 宋廷仍是不为所动;后来他干脆只求一套袍笏官服 , 只作宋官的象征 , 宋廷还是听而不闻 , 最后终于引发了这场预谋已久的战争 。 对于侬智高的这一系列举动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 , 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地探讨 。
按宋廷羁縻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既定国策 , 侬智高的要求内附正是宋廷求之不得的事情 , 但为何屡次不允侬智高之所请呢?关于这个问题 , 责任不在宋廷而在宋邕州剌史陈珙 。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 , 当侬智高攻下邕州城 , 活捉陈珙后 , 发现了其从前所有请求内附的函件 , 原来都被陈珙所扣押 。 然而陈珙扣压这些函件的事 , 又尽在侬智高的预料之中 , 因为这正是侬智高所采用的又打又求和的既“硬”又“软”的策略方式 , 其目的就是要使陈珙对其产生反感 。 而陈珙又恰恰坠入侬智高的术中 , 认为侬智高根本没有诚意 , 因而对侬的所谓请求不当一回事 。
推荐阅读
- 时拾史事|大宋朋友圈 | 怼人王和种放掐了起来
- 枕猫|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 不明山人|原创 宋宁宗:大宋之怂,至此臻于极矣
- 周哥大爸|萧绰:令宋人悲惧的幕后总指挥
- 云游三方|秦桧:一个大宋好官是如何沦落为卖国贼的?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在大宋当官有多难?看了就知道
- 了了的天空|读《水浒》:最差的皇帝—宋徽宗(1)
- 大宋文墨客|清朝12位帝王画像:从画像中一眼就能看出,大清由盛转衰的痕迹
- 历史倾谈|民殷国富的大宋王朝:为官者薪水丰厚,也为“庇身之所”奔波一生
- 大宋官窑官方号器以载道、宋窑今烧——宋代名瓷、文化与现代作品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