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职之言|曹操和诸葛亮用人的成败得失,《三国演义》留给企业的借鉴和思考( 三 )
赏罚酌情 。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 天下人皆知 , 却因为刘备“望权记过 , 容将功赎罪”几句去说情 , 未进行责罚 , 虽有战略战术原因 , 却已经形成判例 。 但是后来的马谡失街亭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判罚有些牵强 , 马谡死的有些冤枉 。
事必躬亲 。 作为蜀国的CEO , 诸葛亮大权在握却事必躬亲 , 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做主 , 因为“殚精竭虑” , 自己最后“鞠躬尽瘁” , 成全了自己侍主的忠心 , 却让手下的人才没有展示自我、发挥优势的自由和平台 。 启发和感悟:
在三国时代这样一个极度动荡的乱世之中 , 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 当时各个集团的当家人无不重视人才、求贤若渴, 就连残暴不仁、刚愎自用的董卓都知道网罗人才 , 在篡夺汉室大权后又都惺惺作态地“擢用名流 , 以收人望” , 人才招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想法 , 但是却有些偏颇 。 对亲近的人信任有加 ,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人才的能量 , 但是授信不足、事必躬亲却让用人之道存在瑕疵 , 最后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无人可用的局面 , 实在让人不胜唏嘘 。
本文插图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综合了文学、战争、政治等多方面 , 在揭示三国时期发展轨迹的同时 , 从战略管理思想上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成就 。 所以说 , 《三国演义》不仅具有文学意义 , 还有哲学、史学和管理学的意义 , 更为人才管理提供了借鉴和警示 。 “唯才是举”更要“唯才是用” 。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 , 而招揽和选拔人才是重中之重 。 曹操能够“唯才是举”可以借鉴 , 但是同时做到“唯才是用”才是让人才出类拔萃、发挥优势的必然之举 , 否则“唯才是举”带给人的只是表面现象 , 对企业发展未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
在《三国演义》中 , 曹操和诸葛亮都有着同样的错误 , 授信不足、任人唯亲 , 这种现象在现代企业中屡见不鲜 。 作为领导者, 必须树立“合理授权”的管理理念 , 用人所长 , 容人所短 , 选拔和使用“德才兼备”优秀人才 , 以“用人唯贤”的标准取代“用人唯亲”的做法 , 才能形成更好的人才聚集环境 。
本文插图
“事必躬亲”不是“越俎代庖” 。
作为蜀汉丞相 , 诸葛亮领益州牧 , “自校簿书” , 事事勤勉谨慎 , 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 , 将本应授权属下的事务 , 全部自己来做 。 对手司马懿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 , 其能久乎!”事必躬亲并非管理人才之道 , 其实是“越俎代庖”的褒义解释 , 更是阻挡人才脱颖而出的绊脚石 。
本文插图
当前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 , 更是知识经济和人才经济的时代 , 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 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 。 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 , 形成良好的人才聚集环境 , 才能让企业越走越好 。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诸葛亮 , 在书中有着鲜明的人格 , 对人才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 却也有败笔和失误 。 细读《三国演义》 , 从中可以领略到人才选用管理的真谛 , 也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吸收经验 。
【率职之言|曹操和诸葛亮用人的成败得失,《三国演义》留给企业的借鉴和思考】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 , 同样需要慧眼识才 , 同样需要避免任人唯亲和求全责备 。 从制度管理上、从企业文化上、从人际关系氛围上切实体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人才聚集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 形成充分信任、大胆授权、人尽其才的氛围 , 是人才选用的关键 。
推荐阅读
- 不会翱翔的鹰|他曾是首席谋臣,后因不支持曹操称王,终忧郁成病离世
- 老张聊史|蜀汉存亡之际,曾被诸葛亮七擒七放的孟获,为何不去救援?
- 谈古论今说历史|曹操与刘备正统之争,“尊刘贬曹”是社会环境导致
- 鲸鱼太像鱼了|赤壁之战是东吴扛下来的,诸葛亮就借了个东风,为啥还叫孙刘联盟
- 鲸鲸说历史|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数次北伐?
- 明庄趣谈|如果你在三国占据荆襄九郡,你会选谁帮你统一三国?我不选诸葛亮
- 鲸鲸说历史|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究竟是为啥?其实输的不冤!
- 修车的刘海柱|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曹操为何能在千军万马追赶中顺利走出华容道
- 历史神秘事|原创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再无人是司马懿对手,他为何不趁机灭蜀
- 华雄|原创 曹洪本可以轻松战胜华雄,曹操为何不让他出马?他在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