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新域|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原因何在?十六个字可以概括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 “玄武门之变”是最著名的一场宫门喋血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 真正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这十六个字:不是你死 , 就是我亡 , 情势所迫 , 不得不为 。
客观而言 , 我们无法给这场政-变作出“正义”或“非正义”的定性 , 因为这纯属皇室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兄弟相残和子父相煎 。
在这样的残酷斗争中 , 不管哪一方心慈手软 , 在关键时刻举棋不定 , 错失良机或者权术智谋差点火候 , 都将会给自己造成灭顶之灾 。
李世民对付父皇、兄弟 , 像过去他在战场和官场中对付其他劲敌一样 , 表现了他的刚决果断和权谋心机 , 使他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 。

史说新域|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原因何在?十六个字可以概括
本文插图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由来已久 。
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 , 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立下不少战功 。 按照立嫡以长的传统 ,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 继承皇位是当然的事情 。 当李氏父子建立了唐朝时 , 他被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 。
但与此同时 , 秦王李世民在推翻亡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建立了远远超过其兄李建成的功业 。 嗣君不征也是惯例 , 这使李建成失去许多立功扬名的机会 。
相反 , 李世民打过许多大仗、硬仗 , 他指挥的一些重大战役对唐王朝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这使他赢得了声名 。 其功之高 , 被李渊封了个“天策上将”的至高名号 , 位在王公之上 。
从心理上说 , 由建成为储君、继皇位 , 李世民必然不满意、不服气 。 “聪明英武 , 有大志”、不甘心居于人下的李世民必然由感到委屈 , 进而产生争夺皇位的野心 。

史说新域|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原因何在?十六个字可以概括
本文插图

另一方面 , 李世民手下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文官武将也会产生对李建成执政功高不赏的忧虑 , 必然鼓动李世民争夺最高统治权 。
可想而知 , 李建成则因功不及秦王 , 仅以长子身份而居嗣君之位 , 不能不对李世民生嫉妒和戒备之心 。
事实上 , 李世民的功业声名确实对太子形成了威胁 。 兄弟之间心理上的隔阂对峙可能从李建成被立为世子、太子时就已经产生 。 但那时建成与世民功业相当 , 天下纷争 , 李氏父子倾全力与群雄角逐 , 两人的争强较胜心态还处于朦胧潜伏状态 。
后来 , 建成为太子 , 多留守京都 , 李世民则多出征应敌 。 及至李世民先后消灭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 , 击败刘黑阔 , 两人之间功名高低便越来越拉开了距离 , 心理上的距离也越拉越大 , 骨肉亲情逐渐为权利之争所代替 。
经过几年的酝酿 , 到公元622年 , 兄弟之间的矛盾便表面化、公开化了 。 这时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已经结束 , 新兴政权已经稳固 , 到了分享和争夺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

史说新域|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原因何在?十六个字可以概括
本文插图

建成、世民之外 , 还有一个弟弟李元吉 , 也有夺位野心 。 但他既没有建成作为长子继承皇位的合法地位 , 也没有世民劳苦功高声名远播的优势 。
但李元吉有自己的打算 。 他考虑的是建成和世民哪一个更容易对付 , 将来能取而代之 。 李建成性格敦厚 , 为人较李世民懦弱 , 李元吉想支持建成巩固其太子地位 , 杀世民而除对手 , 伺机为变 。
当部下谀称李元吉的名合成一个“唐”字 , “终主唐祀”时 , 李元吉就高兴地说:“但除秦王 , 取东宫如反掌耳 。 ”因此他与建成合谋 , 一起陷害李世民 。
武德五年 , 统一天下的战争刚刚结束 , 李氏宗室内部的争斗便热闹起来 。 兄弟三人都培植党羽 , 私树威名 。
李建成一党深惧李世民的威势 , 因此积极协助李建成树立声望 , 以与李世民抗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