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连载二十六 | 偏离经济学发展主脉络的三十年

文/张二寅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 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 , 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 , 呼唤经济学革命 。 本文连载的是第三章(经济学的核心冲突与集体反思)的第三节 , 让我们一起阅读!第三节 偏离经济学发展主脉络的三十年2009年9月2日 ,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刊发《经济学家为何错得如此离谱》一文 , 公开“炮轰”经济学同行 , 认为宏观经济学过往的二十年是“黑暗时代” , 经济学家错误地把披着精妙数学外衣的理想主义理论当作真理和现实 , 对失控的制度性缺陷、对导致泡沫产生和破灭的人类有限理性、对导致经济运行系统出现突然崩溃的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 采取了选择性失明的态度 。罗默在2016年9月发表《宏观经济学的困境》 , 强烈抨击宏观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 , 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倒退 。推崇英美原版教材的中国经济学教授们还在上级的指标下诲人不倦 , 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张维迎已经从新古典的均衡阵营逃离出来 , 转捧奥地利学派衣钵 。大企业死局、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高房价、金融欺诈、滞胀、大萧条、过剩商品的巨大浪费、大规模失业、周期性危机、两极分化、贸易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 这一系列的经济事实让市场经济举步维艰 , 惨痛的历史让人们清醒 , 市场经济绝不是一台永动机 , 它需要系统外的干预 。令人悲哀的是 , 无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成群的美国 , 还是经济学发祥地的欧洲 , 没有哪一个经济家能对此作出系统深刻、合乎逻辑的解释 , 更别提有效的解决方案了 。 美国号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 但纵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史 , 无不在通胀、衰退、赤字之间忙乱 , 彼此争论 , 相互攻讦 , 政策翻来覆去 , 经济上下动荡 。但经济学家羞于承认 , 他们要维护自身存在的价值 , 于是 , 回避矛盾、隐匿分歧、大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 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相互鼓吹 , 少做事前预测 , 多做事后分析 , 出了问题推给对手 , 或者辩称政府对自家主张执行不力 。 郭克莎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家平时信奉市场能自动出清 , 然而一旦危机来临时 , 他们首先拥抱的却是凯恩斯主义 。于是 , 经济学家定理产生了:如果存在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 , 必然存在另一位与他同样著名、但观点完全相反的经济学家 。 对同一问题 , 十个经济学家 , 一定会有十一个答案 , 因为有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早上和晚上也会不同 。经济学的出路在哪?让我们从经济学发展的主脉络中寻找启示: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 以及后来的要素价值论 , 都是强调供给端 , 适用于实物经济 。由于古典经济学对需求不足解释不力 , 于是效用价值论出现 , 开始由供给转向需求 , 但该转变是不彻底的 , 扭曲的 , 因为它是以主观效用衡量的 。马歇尔将生产者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折衷 , 形成新古典经济学 , 但是 , 供给端利润最大化 , 是客观的货币表达 , 而需求端效用最大化 , 是主观的感受表达 , 完全不在一道上 , 因此 , 这一折衷不伦不类 。大萧条击碎了这一经济学童话 。凯恩斯完全转到需求 , 且以货币表达 , 这是经济学的重大进步 , 但他没有建立完整的货币循环 , 找不到真正的周期根源 , 反而被投资乘数理论所误导 , 面对滞胀与国债累积束手无策 ,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 , 但只关注货币数量 , 而忽视货币性质 , 因此 , 他的稳定方案并不成功 。而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却留下严重后遗症 。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似乎合情合理 , 物价高了就紧缩 , 经济衰退了就宽松 , 然而 , 当面临滞胀时 , 这样的小满足就变得大失所望了:物价高了 , 紧缩货币 , 结果换来的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了 , 放宽货币 , 带来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通胀 。 需要强调的是 , 滞胀并非由凯恩斯主义引发的 , 因为它早在1893年的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弗里德曼指责大萧条是由于美联储不当紧缩所致并不成立 , 其潜台词就是:只要量宽 , 危机即除 , 但1985年后的日本量化宽松却跌入长期滞胀的泥潭 。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扩大开支的确能为企业增加一部分利润空间 , 但问题在于这是以政府不断推高的债务为代价的 , 所谓的拉弗曲线并不存在 , 因为一旦税收增长 , 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减少 。 同时 , 政府扩大投资并非是有高盈利的项目或者比民营企业有更高的盈利能力 , 而是整个社会缺乏明显的投资机会 , 应社会要求不得不强行投资 , 结果是加剧了滞胀程度 。简政放权 , 减少政府干预 , 也就是所谓供给主义能为市场带来活力 , 但这只是针对指令性计划经济过多的管制而言的 , 并没有解决来自总量需求方向的约束 。 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可以增加有效供给 , 但肯定无助于摆脱消费不足的困境 , 并且还会加剧这一矛盾 , 因为供给更加过剩 , 它使系统内的竞争更加严酷 , 经济周期更短 , 也即更为频繁 。卢卡斯的预期主义、供给主义、真实周期论取代凯恩斯主义占了上风 , 成为近三十年来的主流经济学 , 但它们偏离了经济学发展的主脉络 , 没有在货币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债务形成与累积机制 , 反而倒退回主观效用与自动均衡 , 然后包裹上高深的数学外衣不问世事 。幸运的是 , 萌芽已现!(未完待续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作者简介张二寅 , 山东宁阳人 , 现居天津 。 中国社会科学院MBA , 国际财务管理师(IFM) , 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 当代宏观经济学者 , 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 新宏观创建者 , 储备需求倡导者 , 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 , 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 , 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 。 专著《新宏观主义》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14年7月 。 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 , 新华出版社 , 2016年12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