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黄光裕,再战江湖
江湖已经很久没有黄光裕的身影 , 但依然处处有他的传说 。这个曾三度登顶中国富豪榜、建立中国最大家电连锁帝国 , 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潮汕人 , 于2008年事业巅峰时刻 , 突然身陷囹圄 , 至今已在里面待了11年半 。按照他的刑期和减刑情况 , 他最迟将于2021年2月出狱 , 但在此之前 , 也许他还有减刑或保外的机会 。所以 , 黄光裕的出狱 , 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 接下来的8个月 , 我们随时可能看到他再现江湖的新闻 。实际上 , 这些年来 , “黄光裕即将出狱”的消息 , 已经传过好几次 , 每次都引起国美系上市公司的股价暴涨和新闻的热议 , 显示着这位商界奇才哪怕深处铁窗之中 , 对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没有任何人会怀疑 , 黄光裕出来后 , 又将很快在商海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 就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 。这个出身于极度贫寒、16岁就辍学跟着哥哥出去做生意的少年 , 究竟是怎么做到20多岁就成为亿万富翁 , 35岁就成为中国首富的?他是怎么改变了中国电器零售业的格局 , 又是怎么创造中国市场罕见的资本运作奇迹的?他的入狱 , 是命中注定 , 还是另有隐情?他的未来 , 能否再续写新的传奇?今天 , 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黄光裕的奇幻人生 。1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 。小时候 , 他既不姓黄 , 也不叫光裕 。 他的名字 , 是曾俊烈 。之所以姓曾 , 是因为他父亲黄昌义是入赘到曾家的 。 所以 , 孩子们要随母姓 ,黄昌义出身于地主之家 , 祖上也曾富甲一方 。 但在火红的革命年代 , 他父亲被镇压 , 土地被收走 , 他也成为“黑五类” 。 12岁的黄昌义在其出生的西胪镇波美村待不下去 , 便流浪到20公里以外铜盂镇凤壶村的曾厝生产队 , 被一户姓曾的人家收留 。曾家其实也不宽裕 , 虽然祖上去泰国做生意发了大财 , 但解放后 , 两边音讯不通 , 不仅不能帮衬儿孙 , 反而带来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外关系 。 加上曾家从清末以来祖传信仰天主教 , 在革命狂热年代更是被冲击的对象 。不过 , 曾家好歹有一门制油的手艺(有报道说是榨“柿子油” , 但我问了很多潮汕人 , 都说没听说过这东西 。 潮汕地区主要食用花生油 , 手工业者使用桐油 , 此外还有椰油、麻油等 。 采访人员说“柿子油” , 疑为“豉油”之误) 。 黄昌义就在曾家学习做油、卖油 。 成年后 , 他被曾家的女儿曾婵贞正式“娶”进门 , 成为一名入赘的女婿 。由于赘婿不能分田土 , 所以他们家只有不到两亩地 。 为了补贴家用 , 黄昌义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 , 做点小生意 。 曾婵贞辛苦操持家务 , 一家人艰难度日 。他们生了四个孩子 , 分别叫做曾俊钦、曾俊烈、曾秀虹、曾燕虹——根据入赘家庭的习俗 , 孩子们自然都是随母姓 。 一直到1991年 , 他们已经长大了 , 才自己去改为父姓 。其中第二个孩子曾俊烈 , 出生于1969年 , 22岁改名为黄俊烈 。 后因高人指点 , 在办理香港身份证时 , 再次改名为黄光裕 , 并最终以此名而著称于世 。黄光裕的出生 , 正值文革时期 。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家当时的处境:父亲是被镇压的大地主留下的“黑五类” , 并且是“倒插门”女婿 , 在宗族观念浓厚的潮汕地区 , 他是村子里势力单薄的异姓 。 母亲家里有海外关系的拖累 , 几代都信仰天主教 , 孩子们也是一出生就偷偷摸摸受洗 。以这样的家庭背景 , 在那个年代 , 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 日子显然不会好过 , 一家六口人挤住在一个与猪圈相邻的14平米小房子里 , 经常吃不饱饭 , 连生病了都看不起病 , 宗教生活更是完全处于地下状态 。不过 , 作为大地主和海外富商的后代 , 黄光裕兄妹四人 , 从小就听惯了父母讲述祖辈经营土地或者从商的经历 , 早早就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农民家庭的商业意识和眼界 。尤其是母亲经常给他们讲述《圣经·马太福音》的经典故事:一位主人要远行 , 给三个仆人每人分了一些钱 。 等他回来后 , 其中两个仆人用分到的钱做生意赚了钱 , 第三位仆人把钱埋起来 , 没有增值 。 主人就把第三个仆人大骂一通 , 然后把原来分给他的钱收回来 , 一并给了赚钱最多的那个仆人 。这个被后人总结为“马太效应”的故事 , 经过曾婵贞一次又一次的讲述 , 把赚钱的念头 , 深深地刻到了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的脑海里 , 成为日后他们不断追求更快、更多地赚钱的深层次动因 。黄光裕10岁那年 , 中国发生了巨变 。 有一位老人 , 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4个圈 , 汕头即是其中一个 。成为经济特区、并拥有广泛海外联系的汕头 , 成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一个窗口 。 其中 , 走私二手电器 , 成为了当时很多汕头人翻身致富的普遍法门 。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才华 。 当时流入汕头的电器 , 有一些是外国淘汰的废品 , 而黄俊钦能自学成才地把他们组装起来 , 正常使用 。 后来 , 他甚至连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编程都学到很深的程度 。而黄光裕则走街串巷 , 收购各家各户从海外流入来的废旧电器 , 由哥哥组装好之后 , 再卖出去 。 他的做生意才华显露无疑 , 虽然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初中生 , 却能够很快把收来的货全部卖掉 。1985年 , 黄俊钦19岁 , 刚刚高中毕业 , 他决定像很多潮汕前辈一样 , 背井离乡去做生意 。 黄光裕16岁 , 还在读初中 , 也决定辍学跟着哥哥一起干 。他们用蛇皮袋装着收来的电器 , 坐上火车一路北行 , 一直走到了内蒙古 。2那个年代做生意 , 面临的艰辛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象 。 交通十分不便 , 治安状况也不好 ,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 , 他们的货品很多来自国外 , 疑似走私品 , 而且当时对商品经济的接受程度不高 , “投机倒把罪”是高悬于他们头顶的天雷 。黄氏兄弟的电器在内蒙古受到了热烈欢迎 , 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就赚到第一笔钱 。但是 , 他们也用最快的速度就触动了“天雷” 。 在呼和浩特没多久 , 黄俊钦就被警察抓走 , 货品没收 , 人也关了81天才放出来 。在老家那边 , 父母赶紧四处疏通关系 , 结果不仅没能把儿子救出 , 反而让黄昌义也被抓了进去 , 也关了81天 。这是黄家人(当时还是曾家人)第一次遭遇牢狱之灾 , 日后他们家人又将多次重复这样的历史 。 黄光裕虽然这一次侥幸逃脱 , 但若干年后 , 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宿命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 , 黄家兄弟却并没有因害怕而回到潮汕 。 相反 , 他们仍然坚持做这门生意 。 而黄光裕觉得呼和浩特市场太小 , 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 他问哥哥 , 哪些城市比较大?黄俊钦回答:太原、上海、北京 。黄光裕找来地图一看:北京果然够大!于是 , 他立马买了火车票 , 只身前往北京 。北京给了黄光裕那个年代特有的一次“热情”欢迎 。 当时黄光裕打了一个三轮车 , 让师傅带他到一家旅店 , 师傅吭哧吭哧骑了老半天才到 , 收了一块钱——要知道 , 黄光裕住的旅店 , 一晚上的费用才五毛钱 。第二天早上 , 黄光裕从旅店钻出来 , 赫然看到北京站就在眼前——他被三轮师傅给骗了 。在北京转悠了几天后 , 黄光裕觉得卖服装是个不错的生意 , 于是就从南方进了一大批服装 , 在北京走街串巷贩卖 。但是 , 服装生意并不像黄光裕想象的那么好做 , 布料、季节等因素 , 把黄光裕搞得一个头两个大 。 而且做流动摊贩 , 是被城市管理打击的对象 , 也特别辛苦 。 搞了几个月后 , 他决定不能做“行商”了 , 要做“坐商” 。他在珠市口东大街看中了一家国营服装店 , 让店里帮他代销服装 。 由于店里不用出钱 , 还能从他这里分成 , 所以也乐得与他合作 。1986年10月 , 黄光裕和服装店负责人说 , 想把店子承包下来 。 正好这家店位置一般 , 生意比较惨淡 , 现在有人来承包 , 负责人求之不得 。于是 , 黄光裕把哥哥从内蒙古叫来 , 谈判了承包的细节 , 签下3年的合同 。 到年底 , 这家店就成为黄氏兄弟的了 。店的位置虽然一般 , 面积也只有100平米 , 但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 日后将被黄光裕继续使用 , 并将闻名于全国 。 它的名字是:国美 。1987年1月1日 , 国美服装店在黄氏兄弟的主持下重新开张 , 一半的地方继续卖衣服 , 另一半地方摆上了黄俊钦从内蒙和南方运过来的电器 。两个月后 , 由于服装卖来卖去卖不掉 , 而电器却越销越红火 , 两兄弟干脆关闭了服装业务 , 把店名改成了“国美电器店” , 专营电器 。 那批没卖掉的服装 , 最后成了国美员工的工作服 。日后名满天下 , 成为中国电器连锁业霸主的国美电器 , 就是这样起步的 。3黄氏兄弟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时机 。当时的中国人 , 经历了改革开放10年 , 生活条件从赤贫变成了有一点积蓄 , 多年来被压抑的消费欲望开始猛烈释放 , 家用电器成为最热门的抢手货 。 当时 , 只要手里有家电 , 就没有卖不掉的 。 很多人甚至只要拿到家用电器的批文 , 就能大赚特赚 。而黄氏兄弟拥有的 , 恰好是来源于广东的源源不断的货源 。与那时卖家电的主流渠道国营商城相比 , 国美电器店价格低廉 , 服务周到 , 深受周边居民欢迎 。 很快 , 黄氏兄弟就在北京各处又开起了亚华电器、银河电器、国豪电器、恒基电器等新的门店 。1988年的“物价闯关”和抢购风潮 , 让黄氏兄弟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 。 但随着经济过热 , 中央开始大力调控 , 加上一些其他原因 ,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短暂的“倒春寒”时期 。国美也遭遇了重大危机 。 除了货品销售困难以外 , 国家大力整顿偷税漏税、走私等方面的问题 , 也让黄家再次遇到大麻烦 。 不仅几家门店被关、货物被没收 , 倒霉的黄俊钦还再次被拘查 。黄光裕又一次侥幸逃脱 , 在外地躲藏了许久 , 等风声过去了才敢回北京 。黄俊钦放出来后 , 两兄弟依然没有放弃这条路子 。 他们和国美服装店的负责人再次续签了合同 , 并且继续在其他地方开出新店 。不过 , 此时 , 他们已经摆脱了原来那种疑似走私的方式 , 而是从各种渠道拿手续合规的产品 。 1990年 , 随着国美销售的货品越来越多 , 黄氏兄弟开始采用一种新的销售模式:摆脱经销商 , 直接和厂家合作 。当时 , 中国的电器基本上是由贸易公司作为中间渠道 , 经销的层级可能有很多级 , 每一级层层加价 , 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价格比出厂价要高很多 。 国美首创直接从厂家进货的“包销”方式 , 省下了大量的中间费用 , 因此货品售价比其他商店低很多 。1991年 , 黄光裕开始在《北京晚报》的“中缝”打广告 , 这被认为是开中国报纸中缝广告的先河 , 后来中缝广告一度成为报纸的标配 。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黄光裕 , 让“买电器 , 到国美”这句话轻易地走进千家万户 。 在他的带动下 , 90年代中期 , 北京晚报的中缝广告几乎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道琼斯指数” 。到1992年 , 黄氏兄弟一年就新开了十几家店 , 全年销售额接近两个亿 , 成为北京家电市场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除了家电生意红红火火以外 , 他们还介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房地产市场 。 黄俊钦拿下了三元桥东北方位霄云路的一个地块 , 1991年就开始兴建新恒基国际大厦 , 后来又建起了鹏润大厦 。进入房地产行业后 , 黄俊钦的心思起了变化 。 年幼时母亲在他心里种下的“马太福音”种子 , 开始生根发芽:要做第一个仆人 , 用最快的速度 , 赚最多的钱 。从“赚快钱”和“赚大钱”的角度 , 房地产是一个比卖电器好得多的行业 , 所以黄俊钦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房地产上面 , 对于电器渐渐地就无暇顾及 。1992年底 , 两兄弟正式分家 。 黄俊钦分走了房地产业务和六家门店 。 黄光裕此时还没有找到比卖电器最好的道路 , 只能老老实实当第二个仆人 。 他分走了国美招牌、其他门店、几十万现金和一辆夏利车 。有人认为 , 兄弟分家是因为利益上产生了冲突 。 但黄光裕的解释是:并没有权和利的争夺 , 主要还是从管理上考虑 , 避免双头决策的弊端 。但后来 , 俩兄弟还是差点反目 。 主要问题出在鹏润大厦 。 鹏润大厦原是新恒基大厦二期 , 黄光裕从哥哥手里买下一半的产权 , 但是后来没钱付款 , 而黄俊钦也资金链紧张 , 便发生了激烈争吵 。 严重时 , 新恒基的保安和鹏润的保安两军对峙 , 差点大打出手 。不过好在最终没有成仇 , 后来两兄弟还是在很多地方都有亲密无间的合作 , 甚至坐牢也是双双进去 , 此是后话 。4哥哥另起炉灶后 , 黄光裕继续在电器销售行业深耕 , 1993年初 , 他把自己管辖下的所有门店 , 由各个不同的名字都改为国美电器 , 开始统一的品牌运作 。为了扩大经营 , 黄光裕到银行去贷款 , 认识了中行某分行的信贷员、一位叫“杜鹃”的女孩 , 后来两人陷入爱河 。杜鹃出生于教师家庭 , 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 在中国银行工作 , 长得又漂亮 , 不管是出身的家境、气质、学识还是长相 , 都远超黄光裕 。
推荐阅读
- 跑路是一种病1(记录一个赌徒真实的故事)
- 黄光裕出狱倒计时,坐牢12年仍握240亿
- 挥泪割肉离场,峰回路转再战
- 赌徒赌徒扮成功人士"谈恋爱"骗5女百余万 案发时仍未觉察
- 黄光裕:曾经狂妄天下,如今王者归来
- 黄光裕的隐秘往事:为家乡贡献不多,但有恩必报
- #爱情以下线#俗话说的好:十个赌徒九个输,倾家荡产不如猪
- 赌徒应该愿赌服输? 很多人都是被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