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不要和你妈妈争辩》:成长还是长大,父爱+母爱≠相爱
“总有人问我 , 遇见你妈妈之前我的生活是怎样的 , 而我的回答是 , 遇到她之前我没有生活 。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 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情话 。
《不要和你妈妈争辩》是一本以父亲视角写的书 , 是瑞典的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整理的一部非虚构的随笔集 , 是他在做了“奶爸”之后 , 在照顾自己的孩子期间 , 记录下的自己的心理活动 。
本文插图
作者认为 , 尽管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 , 会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 , 但是作为父亲 , 他有责任提前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这些留给孩子的生存“法则” , 既是帮助孩子过好生活的人生秘籍 。
但总之都是围绕妈妈展开的 , 这些唠叨和喋喋不休 , 都是为了保护好孩子 , 让他远离生活的沮丧、坎坷和不愉快 , 而每一个字都能体现作者作为一个父亲 , 对自己妻子和孩子的爱意 。 一、《不要和你妈妈争辩》:男性视角中的“家庭”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作者的著作 , 既没有深刻的大道理 , 也没有复杂的剧情 , 只是一位做了父亲的男人 , 给孩子讲述的十三个小故事 , 他还害怕孩子觉得读起来枯燥无聊 , 用十分平实幽默的语言描述了这些故事 , 这十三个故事连接起来 , 就是他眼中的“家庭”的模样 。
男人和女人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家庭组成 , 而在这之后 , 是男性和女性作为两个不同的群体和角色展开的故事 , 有矛盾 , 欢乐 , 争吵 , 道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 。
本文插图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或者说在有了孩子之后 , 父亲和目前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呢?
其实 , 这本来就不该是绝对的 , 男人和女人也好 , 父亲和母亲也好 , 不止是对于孩子来说 , 对于男女双方各自个体来说 , 他们本身就应该是平等的 , 不要纠结孰强孰弱 , 谁应该做强者 , 被别人依赖 , 谁又应该成为弱者 。
父母之间 , 同时又作为男女两种角色 , 只是在家庭中的分工不同 , 没有生来就该谁做的事情 , 只是谁擅长谁就做罢了 , 做错了事情 , 诚心道歉取得原谅 , 再认真生活 , 生活原本就是真么简单的事情 。
在巴克曼的视角下 ,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 , 既是作为一个父亲 , 也是作为一个丈夫 , 他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对妻子和孩子的爱 。 他的眼中对于孩子的爱就是 , 提前教给孩子应对世界的法则 , 对妻子的爱是教给孩子“不要和你妈妈争辩”的保命法则 , 他给了孩子无私的爱 , 却回报给了妻子最平等的爱情 。
本文插图
二、父母相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1.在父母相爱的家庭中 , 孩子是成长 , 反之是长大
成长和长大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 , 长大也许就在一瞬间 , 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但无论如何 , 总之对孩子来说不是幸福的 , 而成长 , 却是一个家庭一同经历的故事 , 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的 , 开心、难过都是共同经历的 。
作为父母 , 每个人的初衷应该都是想要给孩子“最好的” , 却没有想过孩子心中最好的究竟是什么 。 巴克曼写给他的孩子的十三条经验 , 在孩子眼中是爸爸给他的人生秘籍 , 但是在我们看来 , 却是巴克曼描述的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画卷 , 尤其是他笔下的爱情 。
本文插图
体现在明明是对孩子的“告诫” , 却处处都是以孩子妈妈为主考虑的 , 希望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妈妈 , 不要和你妈妈争辩 。 对于孩子来说 , 在一个父母相爱的环境中成长 , 孩子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 , 远远比作者写给孩子的十三条经验要多 。
推荐阅读
- 圆圆妈的成长计划|生完孩子,独立带娃的第一天我哭了
- 深青小筑|宝贝,我们约好了一起成长
- 专注个人成长的明天|心理学是如何认识一个人的?
- 我陪宝贝一起成长|"妈,你烦不烦啊",4点做好比"唠叨"更有用,可别做无知妈妈
-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尊重儿童,共享成长快乐
- 重九月妖妖|与娃娃共同成长日记(八)
- 新民晚报|早产宝宝迎六一: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他们健康成长
- 苫舢的成长教育思考|孩子有心事为什么不愿意跟你分享?
- 注意缺陷多动|多动症患者,怎样更好地为人父母?牢记这5点很重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荆门资讯|宝贝,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