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做一个“80分的员工”,你就赢了( 二 )



员工|做一个“80分的员工”,你就赢了
本文插图

03
还有一种稳定 , 叫沉得住气 。
我以前在文章里 , 提到一位“三进三出”同家公司的程序员同事 。
第1次辞职:因为加薪没有达到预期 , 与部门经理面谈时气得当场裸辞 。 没多久就后悔了 , 经理也没计较就返聘回来 。
第2次辞职:他想转技术管理岗 , 但评审会认为其能力不足以胜任 , 他对结果不满又辞职了 。 半年后被同公司另外一个部门挖回来 。
第3次辞职:他说想转行 。 这次没人挽留他了 , 老板痛快让他走人 。
据说那位同事后来又跳槽了几次 , 如今在一家小公司做经理 , 收入只比原先离职时高出一丢丢 。
从态度上看 , 做事是需要定性的 , 不然你很难成型 。 从行为上看 , 这种到处打游击的方式无法让资源沉淀下来 , 也无法让你跨越职业层级 。
结局又怎能如你所愿呢?
在一家公司做到管理层 , 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一个字:熬 。
这并不是贬义词 。
首先 , 你把手上的事情做好 , 必然需要一定时间;其次 , 让大家认可你、信赖你 , 也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 , 要组建核心团队时 , 老板当然不希望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加入 , 万一他又甩手不干了谁来接烂摊子?
沉不住气的人 , 对团队而言就是一个高风险因子 。
何况多数跳槽 , 不过是在同温层左右横跳 , 并未让你的职业生涯发生质变 。

员工|做一个“80分的员工”,你就赢了
本文插图

冒然转行就更不用说了 。
很多人遇到瓶颈时 , 认为是行业限制了自身发展 , 以为换个行业就能柳暗花明 。 跟风跳槽后才发觉 , 再光鲜的行业也无法为你的个体含金量加冕 , 反而在频繁转换中愈发迷茫 。
罗振宇说:“普通人的努力 , 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 , 会积累成奇迹 。 ”
时间到底是不是你的朋友 , 也正取决于此 。
04
什么叫稳?
少犯错 。 尤其是重大决策 。
我以前觉得吧 , 这词看起来好中庸啊 。 后来意识到 , “少犯错”其实意味着做一件事 , 你能最大程度地符合预期 。
千万别以为这很容易 。
上世纪70年代 , 一位叫西蒙·蓝莫的科学家写了叫《网球庸手的高超打法》的书 。 他经过深入统计分析发现 , 业余网球赛中很少出现厉害的发球、长距离大对折和漂亮的飞跃救球 , 相反 , 球经常打到网上或出界 。
80%的得分 , 是靠对手失误而得到的 。
巴菲特也曾说过:“投资主要是在于避免做出愚蠢的决策 , 而不是在于做出几个非凡的英明决策 。 ”
对普通人而言 , 不适合过于酷炫的操作 , 细水长流是一种胜率更高的方式 。
连巴菲特都不去做“非凡的英明决策” , 何况我们呢?
这就像你每年投资收益为5% , 比第一年挣20%、第二年亏20%、第三年再挣20%……这样大开大合的模式下 , 长期算下来必然收益更高 。

员工|做一个“80分的员工”,你就赢了
本文插图

任正非在企业管理当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小改进 , 大奖励;大建议 , 只鼓励” 。
他认为:
作为员工 , 最重要是做好本职工作 , 不要把精力放在“构建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企业 , 首先要延续现有优势 , 而不是动不动搞颠覆性创新 , 不然极易翻船 。
这些年我留意了下周围 , 那些过得还不错、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人 , 除了极个别创业者 , 大部分都是靠在一家公司深耕多年 , 稳扎稳打 。
他们不会被层出不穷的外界压力吓得一惊一乍 , 打散自己专注力 , 而凭借能力+心态+状态的步步为营 , 逐渐爬向高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