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我们阅尽铅华 , 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
众所周知 , 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 , 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 。 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 , 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 , 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 , 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 。 事实上 , 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 就算已有迁都之实 , 臣民们依然认为南京是国都 , 南北两京为国都的身份争论不休 。 一直至明英宗朱祁镇继位 , 长达七十余年的“还都之争”这才宣告落幕 , 此后北京顺天府才算是真正成为大明首都 。
本文插图
▲明成祖朱棣朝服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 , 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燕王朱棣正式入主南京 , 全城钟磬齐鸣恭迎燕王大军入城 。 这位长年镇守大明北疆的铁血王爷在建文帝“失踪”后 , 于皇宫奉天殿举办盛大的即位大典 , 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夙愿 。 同年12月18日 , 朱棣下诏给予封地北平城以“北京”称号 , 并力排众议决定将大明中央朝廷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 。 次年春 , 朱棣又下诏改北平为顺天府 , “北京”这一称呼则被换成“行在” 。 所谓“行在” , 意思就是天子驻跸之地 , 比如建炎南渡后 , 赵构先后流亡扬州、平江府(今苏州)、杭州、建康府(今南京)、绍兴府(今绍兴) , 这些城市都被称之为“行在” 。 即使后来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并定为都城 , 其称呼依然是“行在” , 正式首都依旧是开封府(尽管已沦陷) 。
本文插图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场景蜡像
群臣之所以反对 , 主要有两点原因 。 第一 , 由于之前的乱世大战 , 北方不可避免地遭受战争破坏 , 北平一带作为元大都故址更是民生凋敝 , 重建北平不仅需要大量钱财 , 还需要漫长时间 , 即使燕王朱棣此前已经经营北平十余载 , 北京顺天府仍不是国都的首选之地 。 再者 , 北京周围多山且缺乏良田 , 粮食难以自给 , 一旦迁都必定导致该地人口激增 , 势必要通过漕运方式从南方运来大量粮食 , 就会平白消耗大量人力与财力 。 朱棣也是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考量 , 所以并没有立即迁都 。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 , 朱棣议定迁都大计后 , 下诏直隶、江浙等地官员组织百姓迁移 , 以便充实顺天府当地人口 。 之后他又下旨要求长江沿岸各省建造漕运船只 , 以便运送粮食物资 。
本文插图
▲明朝北直隶顺天府地图
不得不说 , 朱棣对于迁都大事极为重视 , 甚至将其视为帝国第一要务 。 为统一管理迁都北京各项目事宜 , 朱棣提前在北京成立六部官衙 , 时称“行在六部” 。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 , 在各类建筑物资筹措完毕后 , 北京城扩建大幕由此正式拉开 。 朱棣本人则是先后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和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次驾临北京 , 视察新都的建设进度 。 为表迁都决心 ,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 , 朱棣在北京城尚未修筑完毕、朝廷各部尚未北迁之时 , 就公开下诏要求本年次春闱大考由“行在礼部”主持 。 这一事件标志了北京城部分中央机构开始行使全国管理职能 , 同时也意味着北京成为大明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
本文插图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 , 朱棣正式下诏 , 从次年正月起北京不再冠称“行在” , 而是正式改称北京为“京师” , 留守南京的各类机构统一加上“南京”二字前缀 。 两个月后 , 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正式启程 , 不仅有天子及其亲眷 , 还有大臣、世族、富商及平民 。 次年2月2日 , 朱棣在新落成的大殿里接受百官朝贺 , 宣告南京应天府正式成为陪都兼留都 。
推荐阅读
- 搜狐新闻|苹果专利显示肌电感应的Apple Watch手环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手势
- 搜狐新闻|首秀鸿蒙OS+麒麟1000华为mate40,华为mate30价格爆降强弩之末
- 每日经济新闻|千禾味业:董事胡高宏、董秘吕科霖减持计划完成,共计减持约14万股
- 中国新闻网|余额宝收益率持续走低:不敌银行定期,被微信碾压?
- 每日经济新闻|云南电信自6月1日起逐步关闭3G数据业务
-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农业银行白银分行原党委书记、原行长刘兴富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市拟规定:诋毁、污蔑中医药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 闪电新闻|「改革攻坚在行动」济南: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身价成为硬通货
- 科创板|新京报《科创北京》获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
- 民生新闻播报|庆元女子遭遇“杀猪盘”,原来帅气的“男友”竟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