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三 )
然而从海明威的多种表述中 , 似乎也可以看到更复杂的解释:作家在写作中陷入得越深 , 越容易感到孤独 。 而彼此之间的揶揄和坏话能够填补持续写作而带来的空虚感 。而与这些朋友、贵人间的对抗 , 对海明威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情绪姿态 , 这使他看起来卑鄙 , 却充满活力 。1、被征服的“奥林匹斯诸神”在海明威初抵巴黎的阶段 , 有两位他成功攻克下来的前辈作家 , 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但这两个人也同样遭受过海明威的轻蔑 。在20世纪20年代巴黎核心创作圈中存在“奥林匹斯诸神”的说法 , 要想进入巴黎左岸名人录 , 首先要获得他们的认可 。海明威率先攻略的是有着“文学助产士”之名的埃兹拉·庞德 , 庞德是“现代主义运动公认的领导者” , 在他的帮助下 , T.S.艾略特出版了《荒原》、乔伊斯发表了《尤利西斯》 , 而后来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也经过庞德的亲自把关得以出版 。
埃兹拉·庞德当时庞德走的是时髦公子作风 , 看起来不太可能与带有强烈男性气息的20出头的海明威相知相交 , 但海明威用虔诚的行为获得了庞德的赏识 , 不久之后海明威就可以与庞德一起出席巴黎城中的各种活动了 。庞德对海明威影响颇深 , 他认为作家应该惜字如金 。 庞德讨厌形容词 , 也讨厌纯粹的描写 , 这一点在海明威后来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就在庞德接纳海明威时 , 海明威却反手写出一篇出言不逊、嘲讽庞德的小短文 , 把他那套放荡不羁的作风嘲弄了个遍 。 但碍于庞德当时在巴黎杂志圈的地位 , 没有人敢发表这篇文章 , 海明威才就此作罢 。在“奥林匹斯诸神”的这场征战中 , 海明威最大的收获是格特鲁德·斯泰因 , 受邀进入斯泰因位于花园街27号的豪华公寓是文人们求之不得的事 , 海明威再一次露出用虔诚打动人的本领 。
格特鲁德·斯泰因斯泰因确实对海明威做过一些非常重要的指导 , 比如让他停止采访人员的工作 , 去观看斗牛比赛 , 不能写太过色情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 , 斯泰因指着海明威说出那句经典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后来成为《太阳照常升起》的序言 , 并让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一同成为“迷惘一代”的领袖 。 可海明威 , 一边在回忆录中虔诚感谢斯泰因 , 一边也在别的访谈中对“斯泰因的教诲”不屑一顾 。2、相爱相杀的“菲茨”与“海姆”长久以来 , 人们常常问 ,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是否有着像兰波与魏尔伦之间的感情?没人能说得清 , 两人之间最好的形容可能就是”相爱相杀“ 。
海明威(左)与菲茨杰拉德(右)对于菲茨杰拉德的才华 , 海明威在回忆录中表示出肯定:“他的才能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地自然 。 ”可惜海明威再一次用他惯用的办法将这位好朋友化为仇敌 。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采用菲茨杰拉德为人物原型 , 讽刺被财富击倒的作家 。 这令菲茨杰拉德感觉受到了侮辱 , 两人因此决裂 。晚年的海明威说 , “我不想出名 , 我不喜欢公众关注 , 我对生活仅有的要求只是写作、打猎、钓鱼 , 以及隐姓埋名 。 名望让我郁闷难受 , 问题让我饱受折磨……”他或许尝试用平和的心态去回望过去 , 但也许只是姿态不同了 , 过去他常常争辩 , 尖锐冒进 , 渴望得到认同 。
可本质上 , 他拥有的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灵魂 , 所以在衰老与孤独的折磨下 , 他选择开枪自杀 , 他并没有成为那个与海搏斗的老人 。美国文史学家范·威克·布鲁克这样评价海明威:“他好像从未长大 , 因为沉迷‘扮军人’而始终像个青春期少年 。 “常常有作家尝试模仿海明威的写作 , 却很难达到那种简单的真实 。我们无意为海明威洗白 。 说到底 , 他最爱的也许还是文学 , 而这种超乎寻常的真诚 , 没日没夜的创作 , 喷薄欲出的才华 , 会让人们很容易原谅了他的错 。只是我们很想聊聊他 , 认识这个一直以来的坏男孩 , 进入他所沉浸的孤独写作世界 。
年轻VS年老的海明威推荐阅读:
《整个巴黎属于我》[美] 莱斯利·M.M.布鲁姆 著有人说海明威是“坏男孩” , 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犷、拳击场的野蛮 , 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 。从始至终 , 海明威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 , 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 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读懂海明威小说的钥匙一本书还原真实的海明威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