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二 )

海明威
宝琳·菲佛菲佛姐妹经常光顾海明威与哈德莉的小公寓 , 其中的宝琳·菲佛就是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三上位” 。 这点连海明威都盖棺定论了 , 海明威曾说过“宝琳‘谋杀’了我的婚姻” 。虽然海明威在晚年的自述中表露出对发妻哈德莉的愧疚与爱意 , 但当时宝琳富家女的身份深深地刺激了骄傲的海明威 , 使他意识到尚处于贫困写作中的自己所一直鄙夷的渴望 。海明威
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宝琳·菲佛《永别了 , 武器》发表于海明威与宝琳的这段婚姻期间 , 但在后来的描述中 , 海明威甚至用“一场灾难”来形容他与宝琳的婚姻 , 这个巴黎坏男孩很快就用同样的方式进入下一段婚姻关系中了 。3、向往不一定适合玛莎·盖尔霍恩 , 一位战地女采访人员 , 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 她和海明威的这段爱情故事还被拍成了一部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1936年底 , 盖尔霍恩在佛罗里达遇到了已经在文坛上大名鼎鼎的海明威 。海明威
玛莎·盖尔霍恩对于这次相遇 , 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 一种是 , 盖尔霍恩去佛罗里达度假 , 与在海明威经常光顾的酒馆里不期而遇 , 二者对文学话题进行交流 , 相互倾慕对方 。另一种是 , 盖尔霍恩带着杂志社的任务找海明威约稿 , 继而展开攻势 , 处于被动的海明威欣然接受 。总之 , 不管是美丽邂逅还是蓄意勾引 , 在爱情的最开始 , 盖尔霍恩独立勇敢的女采访人员形象成功征服了海明威的心 , 海明威以盖尔霍恩为原型创作了最受认可的《丧钟为谁而鸣》一书 。这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 既符合盖尔霍恩一直坚持的战地采访人员事业 , 也来源于海明威早年的战争经验 , 他们的蜜月之旅都是夫妇两人前往中国战场的采访 。海明威
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然而海明威终究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 , 只有别人可以包容他 , 却不可能让他去迁就别人 。盖尔霍恩专注于自己的采访人员事业 , 难以忍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 她既不像哈德莉一样无微不至 , 也不像宝琳一样娇俏可人 , 这对于内心同样强势的海明威而言 , 势必无法接受 。当然最终压断他们婚姻的稻草是盖尔霍恩与海明威在专业性上的对峙 , 为了挫败盖尔霍恩 , 海明威嘲笑她的写作能力 , 还主动提出为《克里尔》杂志做首席战地报道 , 间接抢了妻子的饭碗 。海明威
玛莎·盖尔霍恩1945年两人彻底决裂 , 结束了婚姻关系 。这段婚姻的传奇之处在于 , 海明威说盖尔霍恩是他最痛恨的人 , 但从海明威对女性一直以来的审美以及他与盖尔霍恩的定情之作《丧钟为谁而鸣》来看 , 盖尔霍恩应该是与海明威在精神层面上取得了共鸣 。4、心灰意冷换来不离不弃在上一段针锋相对的婚姻后 , 海明威迎来了最后一个愿意对他百般忍耐 , 不离不弃的妻子——玛丽·韦尔什 。两人在见面时都已婚 , 并且两人都决定为彼此结束目前的婚姻关系 。 且玛丽已经做好了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海明威的决定 , 她也确实这样做到了 。海明威
海明威和第四任妻子玛丽·韦尔什1946年 , 两人在古巴结婚 , 此后他们在古巴生活了十几年 。 玛丽的出现其实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哈德莉不在海明威身边的缺憾 , 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充当女仆的角色 , 而不是像盖尔霍恩那样独立自主的事业女强人 。尽管如此 , 海明威在他和玛丽的婚姻期间还是爱上了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女人 , 海明威曾在采访中主动承认了婚姻溜号 , 说《老人与海》实际上是为另一位女性写的 。 显然 , “这位女性”不是日夜照料他的妻子玛丽 。海明威永远坦荡面对自己的“渣” , 且这样的坏行为好像才是他持续创作下去的原动力 。海明威与玛丽的婚姻是他几次婚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 , 长达15年之久 , 如果不是1961年他选择用一杆枪结束一切 , 或许玛丽会陪伴他更久 。海明威
海明威和第四任妻子玛丽·韦尔什《老人与海》虽然不是海明威为玛丽创作的 ,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 海明威和玛丽找到了神奇的相处之道 , “那些竭力敲开晚年海明威大门的采访人员们 , 都对玛丽的照料赞叹有加 , 直到最后 , 她始终守护着海明威那颗 """"喝酒、钓鱼、爱美妞"""" 的青年心 。 “海明威即使老了以后找个角落把自己封闭起来 , 他还是那个必须时刻证明自己还年轻 , 还能够创作的“海姆” , 或许可以理解他所说的“最好的写作状态是恋爱的时候”了 , 这个男人 , 在一次次与女人的battle中证明自己生猛如初 。打倒贵人 , 就像杀死敌人一样海明威的战斗意识并非只存在于他和女人之间 , 他总有一种古怪而不得体的冲动 , 就是与和他同期的作家们针锋相对 , 甚至是帮助过他的前辈作家 , 他也一定会挑刺一样找出他们的毛病来 , 像杀死敌人一样将他们打倒 。所以在海明威的关系中 , 朋友、贵人、敌人 ,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 很多人因此而诟病海明威 , 因为这多少显得“恩将仇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