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四 )


真相大白惹非议
案子结了 , 办案的曾国藩却意外成为了众矢之的 。
首先是天津民众 。 黎庶昌分析了天津人的心态 , “怨崇厚公之护教 , 咸望公至 , 必力反崇公之所为” , 可是曾国藩没有 。 看来 , 他辛苦得来的真相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
其次是同僚和知识分子 , 都异口同声地抨击曾国藩对外太软 , 对本国官员和百姓又太苛 。 “当时士大夫既不肯以杀外人为非 , 亦不公然主战 , 但以诋毁文正(曾国藩字文正)之主和为能” , “天津教案 , 诋毁文正者不知凡几 , 竟有投以书诟责之者” , 类似记载在近代笔记中屡见不鲜 。 曾纪泽也回忆说:“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 , 臣父亲引咎自责 , 寄朋友的信 , 常写‘外惭清议 , 内疚神明’八字” 。 清议的力量的确惊人 , 就连先前以曾氏自豪的湖南人也不买账了 , 烧毁了悬挂于北京的湖南会馆的曾氏手书的一幅对联 。
“外惭清议 , 内疚神明” 。 八字道尽了儒家文化信徒曾国藩的隐衷 。 他在向清廷请示善后办法中 , 剀切陈词 , “中国目前之力 , 实难遽起兵端 , 惟有委曲求全之法……朝廷昭示大信 , 不开兵衅 , 实天下生民之福 。 惟当时时设备 , 以为立国之本 , 二者不可偏废 。 臣以无备之故 , 办理过柔 , 寸心抱疚 。 ”说到底 , 对外强硬 , 除了遵守国际交往的一般准则 , 也是需要实力作后盾的 。 揆诸当时情势 , 舍曾国藩之所为外 , 可还有更好的办法?
两年后 , 曾国藩病重去世 。
【『中国』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谣言引发巨案 , 后世读者当能抛掉情绪化的东西 , 思考一些真问题 。 比如:怎样才能培育消解谣言的能力?有学者已经指出了一条思考的路径 , 他们问:谣言无处不有 , 但晚清70年间最为开放的上海为什么没有发生一起因谣言而起的教案 , 也未受相关冲突的严重波及?这是偶然的现象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