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分类进行时 北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较上月翻倍

厨余垃圾分类进行时 北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较上月翻倍
文章图片

本报讯(采访人员 王斌)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 , 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明显增加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 , 今年5月1日至20日 , 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为590吨 , 与去年日均534吨相比增加10%以上 , 与今年4月相比增长107% 。 目前 , 全市共有44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 可基本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 。
5月25日上午 , 北青报采访人员来到位于门头沟区的鲁家山厨余垃圾处理厂 。 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 , 自动化的处理设备一览无余 。 厨余垃圾主要有两方面来源 , 一是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家庭厨余垃圾 , 二是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产生的餐厨垃圾 。 我们这个处理厂主要负责石景山、门头沟以及部分西城区的厨余垃圾处理 , 近十天来平均每日处理150吨 。 鲁家山厨余垃圾处理厂副总经理赵晓东边走边介绍 。
厨余垃圾运抵鲁家山厨余垃圾处理厂后 , 首先要去除杂质 。 赵晓东介绍 , 过去厨余垃圾中经常会混杂有废旧筷子、菜板、玻璃瓶子、塑料袋等杂质 , 这部分比例占到30%以上 。 《条例》实施后 , 分类效果明显提升 , 杂质所占比例已降至20%左右 。 垃圾纯度也提高了 , 处理效率自然也就增加了 。 据介绍 , 鲁家山厨余垃圾处理厂与焚烧厂实现协同治理 , 分离出的杂质全部用于焚烧发电;并将厨余垃圾中的油脂、水分提取出来 , 转变成工业粗油脂和沼气;剩余有机物全部用于堆肥 。 平均100吨厨余垃圾可转换成20余吨有机肥 , 用于园林绿化种植等 。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环境卫生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介绍 , 2019年 , 全市生活垃圾总清运量2.77万吨/日 , 其中 , 家庭厨余垃圾清运量为534吨/日 。 今年5月1日至20日 , 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清运量为590吨/日 , 比去年有所增加 。 随着《条例》的贯彻落实 , 这一数值还将继续增长 。 目前全市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量的平均值只有2%左右 , 而做得比较好的小区可以达到15%左右 。 我们做过一个测算 , 如果全市每个居民小区分出的厨余垃圾都能占到垃圾总重量的15% , 在这种理想状态下 , 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清运量可达到4000吨/日 。
蔡华帅说 , 全市共有9座家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 , 总设计处理能力5750吨/日 。 因此 , 即便产生量达到4000吨/日 , 现有处理设施依然能够处理 。 但是 , 目前家庭厨余垃圾清运量只有590吨/日 , 只占总设计能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 是否意味着处理设施吃不饱 , 大量闲置?对此 , 蔡华帅表示 , 除了居民自己分出的厨余垃圾 , 本市还在小武基、马家楼等地设有垃圾转运站 , 把混合垃圾中有机成分含量较高的部分筛选出来 , 统筹调度处理 , 确保处理设施物尽其用 。
案例
时尚垃圾站亮相朝阳麦子店
半透明亚克力板三面环绕 , 半开放式空间内光影交错 , 两侧面板写有中英双语标识和口号 , 胶质地面半圆形延伸至站点外 , 这是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的一处分类垃圾站 。 日前 , 这处与众不同的垃圾站正式落成亮相 , 通过时尚元素的搭配和设计 , 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融入其中 , 营造浓厚垃圾分类氛围 , 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
据了解 , 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社区之一 , 现有4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 , 社区形成了一长四员制垃圾分类体系 , 通过组织楼门长、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分拣员共同参与 , 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 一长四员分工各有不同 , 各工种相互补充配合默契 , 形成一套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模式 。 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定点在居民集中扔垃圾的时间段上班 , 遇到下楼扔垃圾的居民 , 他们就会主动上前为其指导 。 分拣员把好最后一关 , 进行二次分拣 , 对居民投放错误的垃圾重新进行分类 , 确保垃圾能够正确分类投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