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音乐的城市没有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 二 )


「」没有音乐的城市没有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兰州鼓子曲牌众多 。目前已收集到100多种 。传统的鼓子词已多达1000多个段子 。其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 , 在民间流传极广 。传统曲目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赞美贺颂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词;三是叙述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 。总的价值取向为张扬忠孝节义思想 , 劝人为善 , 灌输上下邻里亲族之间的和谐共处理念 。兰州鼓子世代传唱 , 它的唱词在思想内容上积极进步 , 热情洋溢 ,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 不论是古人古事 ( 诸如《 拷红》、《 荐孔明》、《燕青打擂》、《盗林芝》等 ) , 还是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题材(如《李大娘送饭》、《舅舅的礼品》等) , 种种题材的演唱不断使民众通过音乐的感受来体验故事的情感 。认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 , 了解历史实事 。由于它的创作和演唱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 所以它的身上也蕴涵了创作者的创作观点及审美倾向 。兰州鼓子的明天……
长期以来 , 兰州鼓子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2人 , 陈增三、魏世发(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在2014年底启动兰州市传承人申报工作时 , 从兰州鼓子的分布区域、家族传承等特点通盘考虑 , 增补各地的领军人物郑永瑾、魏周全、宋辉祖、肖朝英(家族传承的代表)、崔玉德、赵贵智、魏孔荣、魏相清、刘艳玲(女)为兰州鼓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从40岁左右到60多岁 , 优化了年龄结构 , 同时给包括兰州鼓子在内的传承人颁发了“传承人证书” , 为带动各地的传承演唱活动 , 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还将从演唱、古筝、扬琴、三弦、二胡等多方面为着力点 , 举办兰州鼓子专题培训班及专业汇报演出 , 全面促进兰州鼓子传承保护方式的转型升级 。
在今后的兰州鼓子传承和保护中 , 要对传承人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划分 , 坚持以人为本 , 加强对传承人的科学管理 。政府部门应该进行传承人认定 , 采取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 积极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 。另外 , 也要对传承人的工作和成果进行不定期的分析和总结 , 实行奖惩制度 , 确保传承人的优秀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同时 , 传承也离不开创新 , 唯有创新才能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 , 富于生机 , 与时俱进 , 历久弥新 , 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传承不息 。2015年1月28日 , 兰州鼓子艺术团成立筹备大会在金城关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召开 。近百位兰州鼓子名家及爱好者们欢聚一堂 , 共同谋划兰州鼓子的发展。此举可视为对“保护传承人”原则的重要践行 。在今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 , 类似的会议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 , 在会上既是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也是解决当下兰州鼓子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舞台 。由政府出面 , 搭建兰州鼓子传承人、协会之间的交流平台 , 打破现有的封闭式传承模式 , 促进交流与合作 。
2011年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水阜乡设立了兰州鼓子传习所 ,传习所由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负责 , 传承人肩负着将 兰州鼓子原汁原味地传承给下一代的使命 。长期以来 , 兰州鼓子艺人数量的减少 , 以及青年人参与传承的动力不足 , 致使兰州鼓子的发展呈现出后继乏人的局面 。为此 , 兰州鼓子传习所开设兰州鼓子学校 , 现在有2O多个小学生、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传习所学习鼓子 。在政府、鼓子艺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 , 鼓子是不会消亡的 , 尤其在鼓子学校学习的孩子们就是鼓子活态传承的未来与希望 。
还可由群众艺术管理部门组织开办培训班 , 招收年轻学员;也可以把鼓子艺术分成传统唱法和改革唱法 , 两者齐头并进 , 同步发展 。这样既不伤老艺人们的感情 , 把原汁原味的唱词、曲调和唱法保留下来 , 又能配合时代发展大胆革新 , 给鼓子寻找光明的出路 。区分角色演出也不会影响严格的音律 , 因为不用做大的改动 。曲艺要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 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曲艺创作和表演 , 从来都是在创新当中发展的 。曲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 依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 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创造和革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