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罗泉镇和天下唯一“盐神庙”( 二 )


秋风潇潇 , 烟雨蒙蒙 。 罗泉镇五里古街 , 犹如一幅苍润悠远的写意画 , 到处是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 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 , 门匾窗花 , 无不显露出老镇建设者的精湛技术 。
罗泉镇还有一个有趣的歇后语:罗泉井的锅巴盐——包咸(涵) 。 这说的是 , “锅巴盐”是罗泉井独有的特产 , 是将盐井中的卤水加以黄豆磨成豆浆 , 放入盐锅里的盐卤熬炼分解 , 一直要熬七天七夜 , 使锅中的盐汁结成锅巴 , 越结越厚 , 最厚的可达一市尺 , 冷却后坚硬如铁 , 要用铁锤才能打成碎块 , 用麻绳吊着 , 按斤两售卖 , 价格是普通食盐的三倍 。 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 卖主就说这是锅巴盐 。 问:咸不咸哟?卖主就回答:“包咸” 。 而“咸”字与“涵”字谐音 , 于是人们就借用来作为宽容谅解之词 。

习武之乡的“保路”壮举
“镇上老辈子 , 大多会些拳脚 。 ”在墙体斑驳的罗泉老茶馆 , 自称每天要来“泡”半天茶的居民钟四宝告诉我:目前中国武功约有58个派别 , 其中极富盛名的“盘破门”功夫就创于罗泉镇 。
原来 , 罗泉盐业自古繁荣一方 , 也引来土匪出没 , 一些富商或家族为保家护院 , 纷纷开办拳社训练子弟 , 如此便武风盛行 。
清雍正年间 , 罗泉镇新桥村有个叫刘灨的袍哥大爷 , 他经营盐业 , 家道富有 。 刘灨27岁那年随一名道人去峨眉操习盘破门拳法 , 后又三下河南嵩山 , 学得少林寺拳法 。 他将峨眉武术、洪门武术、岳门脱化功等众多功法融于一体 , 独创了“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拳法 , 从而创立了名噪一时的盘破门 。
传说这刘灨大半生浪迹江湖 , 晚年回到资中县武庙和罗泉镇后 , 悉心教授武功 。 他根据教派祖训 , 令弟子只习武不做官 , 这样弟子们都与科考无缘 , 却热衷于打擂台比武功 。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武圣人关羽的生日 , 刘灨把这一天定为打擂比武的日子 , 四川各路袍哥习武之人都会慕名赶来参加并祭祀关公 , 互行“歪屁股礼”(即相互侧着身子歪着屁股打躬作揖 , 这是四川袍哥的特殊礼节) , 热闹非凡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 罗泉镇的盘破门武功 , 还多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和世界级武术大赛 , 斩金获银上百次 。
那天下午 , 我在子来桥附近看到 , 一位八十多岁的朱姓老人在练习盘破门 。 他身手矫捷 , 举手投足 , 风生水起 , 呵呼吐纳 。 半小时一口气儿练完 , 脸色平静如常 。
朱大爷身边一男子给我讲了个故事:那年十一黄金周 , 镇上游人如织 , 有个外地男子正要偷拧一游客的相机镜头 , 被义务安全员朱大爷发现 。 大爷跨步上来紧紧捏住小偷的手 。 小偷的同伴朝老人瞪眼辱骂 , 还想扇他耳光 , 哪知手没挨着就被老人另一只手捏得梆紧 。 两人拼命挣扎 , 脸色苍白 , 挣到后来被老人反扭手臂 。 贼娃子知道遇到高人了 , 马上跪地求饶 。
“我们这老镇 , 大伙儿来来往往就像一家人 , 从光屁股娃娃到老得杵拐杖 , 街坊邻居连架都不吵 , 哪里容得下偷鸡摸狗的下三滥事?”朱大爷笑着说 。
好武之人 , 必秉忠义 。
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旧址 , 墙上有一面“罗泉井会议”字碑 。 这里 , 居然是酝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故地 。
1911年6月中旬 , 为抵制清政府向列强出卖筑路权 , 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成立 。 是年8月4日 , 由同盟会会员(也是袍哥大爷)龙鸣剑、秦载赓发起 , 在福音堂召开“攒堂大会” , 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
同年9月7日 , 川督赵尔丰在成都引发“成都血案” , 龙鸣剑、秦载赓等人立即将消息书于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 , 发出“水电报” 。
一时间 , 四川各地纷纷起义 , 抗击清军 。 罗泉会议也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中由和平请愿向武装斗争的转折点 , 并成为武昌起义推翻清廷的重要导火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