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请回家》:众人的真相

——一脸婴儿肥的小萝莉应该做些什么?
——向父母撒娇 , 穿着公主裙抱着洋娃娃 , 与同龄小公主们一起玩过家家 。
这个问答看起来再合理不过 。 但有的孩子天生惊艳 , 野蛮成长 , 9岁的希尔蒂终年斜挎一个磨旧的牛皮笔记本,背一个装着相机、录音笔的大书包 , 戴粉色头盔换骑着座驾——滑板车或儿童自行车 , 穿梭在警局和罪案现场之间 。 乍一看的确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人设 , 但这偏就是今年四月初首播的苹果原创高分剧集《天黑请回家》中的头号女主 。 该剧故事灵感来源于宾夕法尼亚州OrangeStreetNews报纸(同名网站)创始人、12岁获得曾格青少年新闻自由奖的儿童采访人员HildeKateLysiak调查凶案的一篇报道 , 剧中希尔蒂的名字也是从此而来 。
《天黑请回家》:众人的真相
文章图片

童话镇的往事迷案
全剧故事发生在被当地人看作是人类最安全最宜居的小镇伊利港 , 希尔蒂在父亲马特失业后 , 随全家一起从纽约搬到这个父亲长大的地方 。 从小深受采访人员父亲的耳濡目染 , 希尔蒂对于了解事实真相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 。 初到伊利港不久 , 一个神秘女邻居佩妮的意外死亡引起了希尔蒂的注意 , 凭着幼年在纽约长期跟随父亲出入罪案现场进行调查的所见和年少无畏的勇气 , 在父母和当地黑人女警的帮助下 , 最终揭开了31年前的某天夜晚 , 小镇男童失踪案背后的真相……而这也是父亲马特当年离开家乡远赴纽约的真正原因 。 “天黑请回家” , 这个众人心照不宣的小镇法则也有了出处 。
比起诸多连载的烧脑美剧 , 被贴上悬疑类型标签的《天》剧在罪案方面的各种情节和逻辑处理上 , 很难扛起优秀悬疑剧的大旗 , 个别细节甚至不堪推敲 。 值得庆幸的是:全剧尽管以希尔蒂追查凶案作为故事主线 , 但却并未将全部篇幅和笔墨聚焦在推理本身 , 很多推进叙事发展的线索也明显可辨——这一方面与儿童福尔摩斯的身份相匹配 , 也极大降低了过于沉溺推理而需要人为增加不必要暗线的创作难度 。
众人的真相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明确指出:“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 , 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 , 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剧中的伊利港镇是一个典型的熟人封闭社会 , 31年前男童失踪案发时 , 正好赶上镇上的警长竞选 。 为了赢得选举 , 警察布里格斯滥用职权 , 制造伪证 , 将无辜的当地印第安青年山姆关押入狱 , 以神速破案的壮举 , 当上了小镇执法机构的最高领导者 。 尽管案件疑点重重 , 且事后逐渐有新的证据出现 , 但是伊利港人坚信警长不会错 , 坚信在这个镇上唯一有可能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人只能是那个大家以往都不喜欢的有色人种 。 希尔蒂的父亲和爷爷明明知道真相 , 依然选择了沉默或者逃离 。 因为他们不能承受自己成为伊利港镇上唯一的意见不合者 , 他们选择追随大多数伊利港人的所信——凶犯落网 , 小镇重复往日宁静 。
《天黑请回家》:众人的真相
文章图片

当希尔蒂作为一个从纽约到此地的外来者 , 在网上公然对小镇人确信的山姆有罪提出颠覆性的异议时 , 她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攻击 。 她和家人被共同视为失败的谣言传播者 , 更有声音呼吁将他们赶出伊利港镇 。 希尔蒂对真相的追寻侵犯了伊利港人捍卫“真相是唯一的 , 这里只允许有一种声音”的权利 。 当镇长 , 同时也是失踪男孩的父亲 , 不堪舆论重压和重温丧子之痛 , 以小镇最高权力代表的身份 , 命令希尔蒂删除她在网上的调查报道时 , 希尔蒂用稚嫩的童声掷地有声地说道:“这不是什么大事 , 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 , 关系到新闻自由 , 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 。 众所周知 , 希尔蒂的这段回复来自大名鼎鼎的“水门事件” , 而剧中也多次在不同情境中出现了这段话 。 比起是否能将真凶捉拿归案 , 希尔蒂敢于突破设限、笃信真相高于一切的自由精神 , 是本剧的最大价值所在 。
成人世界的偏见
在所有成人 , 甚至自己父母和姐姐眼中 , 希尔蒂一直都在做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事情 。 她对生活日常的思考和她作为孩子的身份无关 , 她的深度洞察力总是让成年人不得不在她面前卸下伪装——搬家至此不是因为这里宜居 , 只是因为父亲失业 , 负担不起纽约的房租;父亲长久不能再拾笔写作不是因为丧失兴趣 , 而是因为父亲作为当年失踪男童的发小始终有放不下的心结;镇长拒绝重审儿子的失踪案并不是因为自己调查有误 , 而是自私地不想老来又一遍伤心……诸如此类 , 希尔蒂从来不费吹灰之力 , 就把成人世界遮盖真实内心活动的面具一一撕下 , 以至于最能理解她的父亲 , 也会因频频受挫后对她大喊:“我请求你做几天普通孩子的模样!”
《天黑请回家》:众人的真相
文章图片

孩子的模样 , 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样板的 , 这个样板来自于曾经年幼的自己 , 来自于别人家的孩子 , 来自于他们的经验主义——孩子的一切所想所为都应在成人可以驾驭和掌控的安全区域内 。 希尔蒂的第一篇罪案报道发出后 , 她的社交网站下留言如是:“写得真烂 , 滚回去吧”“也许你还太小 , 不知道什么是危言耸听”“可爱的小女孩才不该当采访人员 , 玩过家家就好”“这就是为什么女孩不应该接受教育”“谁准许小孩上网的”“你只是个愚蠢的小女孩 , 应该闭嘴”……埋头痛哭的第二天 , 希尔蒂爬上学校餐厅的桌子 , 进行了自己的公开宣言 , 她引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话:“最好的保密方法是假装没有秘密 。 ”并申明了自己的信仰:如果真相都不重要了 , 那一切就都不重要了!
不论是剧中的希尔蒂 , 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希尔蒂 , 在面对上述非议的时候都让人觉得心疼不已 。 当自由战士的重任落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童身上 , 这究竟是人类追求真相自由道路上的进步还是残忍?“爸爸总对我说 , 知道真相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 但因为我是个孩子 , 人们总是对我说谎 , 所以我得学会观察事物 , 自己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 ”
真相和家庭关系
同多数美剧一样 , 《天》剧在希尔蒂揭露罪案这一主线之余 , 也不惜笔墨构建了多种家庭关系 , 展示了家庭成员在世俗生活中 , 对待真相的态度和复杂多面的人性 。 尤其以希尔蒂为核心人物 , 在其周围确立的父子关系(父亲马特和爷爷)、夫妻关系(父亲马特和母亲布丽吉特)、手足关系(她和姐姐伊兹)、父女关系(她和父亲马特) , 都随着男童失踪案真相的一点点揭开逐渐深入和成长 , 使得上述人物的性格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 。 尤其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马特 , 从逃避真相到主动去协助希尔蒂探索真相 , 从一个少时逃避责任和噩梦、胆小怕事的年轻人 , 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向妻子坦言童年阴影、直面两性隔阂、为保护女儿理想而战的成年男性 。
“天黑请回家”是伊利港人在受到安全威胁时发自本能的自护反应 , 然而当危险再度到来的时候 , 真正能为伊利港重塑安全感的人是那个挂着自制胸牌、写着“我是魔法时分《编年史》采访人员”的希尔蒂 , 而这也恰恰重申了本剧的要义:没有一种危险比不知道真相更可怕 。 相更可怕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大禹
编辑:李静、金力维
【《天黑请回家》:众人的真相】流程编辑:吴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