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不以见性得道为目的善业,最终必定成为魔业。

佛教:佛说一切不以见性得道为目的善业 , 最终必定成为魔业 。佛法和道德经不止是导人向善这样简单 。 德只是道的内容之一 , 而非全部 。总有一些无知的人认为 , 只要为人善良正直 , 时刻能够拥有一个快乐良好的心态 , 这样就是悟道了 。其实 , 这样算是悟道了吗?我可以告诉你 , 这叫做幻想 。道的证悟内容可不止为人善良正直和拥有良好的心态这样简单 。 道如果从人身上体现出来 , 会有很多很多的体现形式 。一个得道的人会内心时刻保持清净 , 内心始终清净纯洁 , 置身于万事万物待人接物而不被一切万事万物所污染 , 这是最清醒最理性最恬淡无为的状态 , 于喧闹的生活中 , 内心不起波澜 , 不起病态心理 , 于待人接物之中清净的品味和享受人生百态和人生的五味杂陈 , 而内心不被人、事、物、法(包括、方法、知见)、礼、仪所污染 。 这是道的诸多体现形式之一 。一个得道的人 , 必须是至善至纯的 , 身心及信仰全部被道德所充满 , 没有一丝害人的恶念 , 即起心动念皆符合道德 。 但得道之人绝不会走极端偏执 , 不会把惩罚恶人也当做是伤害众生 , 因为对于得道者来说 , 惩罚也是一种教育 , 对于邪恶的人来说 , 伤害它有时反而起到教育的效果 。 佛教道教也有诸多有智慧的人认为惩罚恶人即是做善事 。 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 要怀有一颗圣人的慈悲之心 , 但是遇到不思悔改的邪恶至极之人 , 就必须像国王治理国家对待邪恶之人那样必须采取惩罚的措施和手段 , 这样正义才会得到匡扶 , 邪恶才会得到遏制 。 并不是说内心至善至纯了 , 就善恶不分了 , 就要放弃惩罚教育 , 那不是至善至纯 , 那叫做极端偏执 , 那叫做纵容邪恶 。一个得道的人必须是灵活的和智慧的 , 能够根据不同的人、事、物、时间、地点、法灵活的运用和使用 , 既不会违背道 , 不会违背正知正见 , 又能够做到灵活多变 。得道的人没有执着心 , 没有病态的心理活动 , 心态良好 , 积极乐观 , 充满正知正见 。 等等诸多都是得道人的品质和特性 。得道的人善于分别善恶是非 , 善于分别世出世间诸法 , 必能善于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 , 通达心学 。 不分别善恶 , 怎么了达善恶的道理呢?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释迦牟尼因为观察分别众生的种类及其善恶 , 由而了达六道轮回的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如果不分别恶业众生 , 又怎么知道众生的善恶呢?善于分别诸法 , 才能够判定出每一种理论学说各自不同的功用 , 及其邪正善恶 , 或有为或无为 。因此说修道并不是某些无知的人想的那样简单 。“佛说一切不以见性得道为目的善业 , 最终必定成为魔业” 。 佛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会说 , 我如果不追求见性得道 , 我发心一辈子行善 , 我不去干缺德的事 , 我只要永远保持博爱之心 , 永远保持高尚 , 我怎么可能做来做去最后成为魔业呢?我来解释解释其中的缘由 。 原因就是和漏尽通有关 , 只有见性得道才能够证得漏尽通 , 若不能见性得道 , 都是有漏的 , 包括阿罗汉 , 包括从一地菩萨到九地的菩萨 , 都没有证得漏尽通 , 这些人都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的大善人 , 可是若不见性得道 , 他们都有退失菩提心堕入邪魔外道的可能 。 所以即使是以见性得道为目的善心深厚的大菩萨都有堕落的可能 , 更何况不以见性得道为目的的凡夫呢?证得漏尽通 , 就无漏了 , 不会再堕落了 。 而只有见性得道才能够证得漏尽通 , 因此若想使自己的善行不成为魔业 , 就必须以见性得道为最高的人生目标 。人生太多变 , 人性太复杂 , 世间风云瞬息万变 , 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 不经意间 , 轻易之间就能够使人堕入魔道 , 即使是善根深厚的人有时也不能例外 。从礼仪道德入魔的可能 , 礼仪规范本来属于道德 , 但是执着于这种道德就有可能堕入魔道 。 举例说明 , 譬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 , 而某善良的外地人由于某种原因 , 进入当地 , 并且不知道当地的礼仪规范 , 而冒犯了当地的礼仪规范 , 这样就极有可能造成矛盾和冲突 ,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善良人伤害善良人的情况 。 这就是因为道德礼仪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 因为善良人的无知 , 而冒犯了自己的礼仪规范 , 就去伤害善良的人 , 这样就会造成由于执着道德礼仪而成为堕入魔道之因 。 所以这也是道教只重德 , 而轻仁义礼智信的原因 。 如果只重视德 , 人们与人接触时就只看他人有德无德 , 不会存在是否冒犯了我所信仰的礼仪教条和礼仪规范这样的问题 , 因此也就不会造成因为道德礼仪问题而致使善良人与善良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 。譬如在生活中我们都有熟悉的亲人、朋友或经常接触的人 ,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 自己有没有挑过别人的理 , 有没有怪罪过别人 , 有没有埋怨过别人 , 试问他们是邪恶的人或是善良的人呢?我想矛盾的双方很多应该是善良人 , 两个善良的人为什么能够闹矛盾呢?我可以肯定的说很多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 ,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够让两个善良的人闹矛盾起纷争 , 世俗人所谓的善良何堪一击?又拿什么来保障自己永远高尚永远善良呢?不以见性得道为目的只以道德为人生追求 , 却幻想自己可以永远高尚永远善良 , 这不是很可笑吗?很多魔都是有福报的 , 福报从哪里来 , 就是从善心善行中来 , 有福报的魔他们很多都是曾经的大善人 , 有的是因为贪欲而进入魔道 , 有的是因为好色而进入魔道 , 有的是因为嗔恨而进入魔道 , 有的是因为虚荣心而进入魔道 , 有的是执着于爱心而进入魔道 , 这类人在楞严经上被佛陀称之为“爱魔” , 心中时刻都在计较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 , 看见别人就把别人当成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孩子 , 见到别人甚至会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哭哭啼啼 , 这就是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上对爱魔的描述 。 爱魔心中是不清净的 , 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时刻处于波动之中 , 不能以淡然心平常心处之 。 这也是因为善良而入魔的佛教公案 。人的遭遇不同 , 所遇到的人也不相同 , 所接受的知识文化也不相同 , 再加上每个人情绪心理活动瞬息万变 , 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而能够保持住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善良、那份正直、那份高尚、那份从容呢?惟有见性得道的得道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