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如是说:也谈王阳明

得道者如是说:也谈王阳明王阳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之一 , 是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称得上是一位爱思考的人 , 他要比普通人有智慧 。 但是王阳明称得上圣人吗?应该说不够格 。 那么王阳明是得道者吗?这更是称不上 。 那么王阳明算是开悟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开悟?开悟有至悟、有大悟、有小悟 。 至悟就是指用心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 获得终极的正知正见;大悟就是指用心了悟了尘世间的大是大非的某些问题;小悟指悟明白了一些困扰自己的小问题 。而王阳明所谓的悟 , 勉勉强强可以称之为大悟 , 甚至连大悟都算不上 , 更不要说是彻悟了 。 王阳明的心学只能称之为一种思想或者学说 , 并不能指引人悟道 , 他的心学最多是教育人要有良知 , 和教育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世界上很多学说都教人善良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所以他的学说也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更何况王阳明学习了不少佛教理论(包括佛教心学理论 , 如六祖禅宗) , 也学习了不少道教理论 , 在佛、道二教攫取了一些理论后 , 觉得很难在佛教道教有发展空间 , 而把自己的理论在儒教发展 , 却可以成为一代创始人 , 于是转身于儒教来宣传发展自己的理论 , 因为他意识到他所悟的理论在佛教和道教非常稀松平常 , 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论放在儒教中却是一种创新 , 会能够得到儒教的一些追随者 , 因此他又投身于儒教 。如果真正大悟了 , 真正淡泊了对名利的执着 , 就会感叹佛教和道教的伟大以及其理论学说的至高无上性 , 又怎么会转身于儒教的有为法呢?只要是修学了佛教和道教理论而又转身于儒学有为法的 , 绝对没有领悟佛教和道教精深玄妙的道理 。 因为无论世出世间的心法道理 , 佛教和道教都比儒教要高明的多 。王阳明虽悟明白了心的作用 , 掌握了一些使用心的法门和方法 , 但是王阳明并不知道心只是悟道的工具而已 , 而道(真如自性)本身才是心的指路明灯 。有人可能会说“致良知”即是道 , 如果有人这样认为 , 那实际就和王阳明一样根本不了解真正的道(真如自性)是什么?王阳明以为只要有良知有正直之心即是道 , 这是对道大错特错的错误认知 。 道虽涵盖道德的成份 , 但是道却不只是德善 , 道是宇宙万物未生之前所具有的性质 , 是不生不灭的 , 是清净无染的 , 证悟了宇宙先天的这些特性就证悟了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智慧 , 身心就能够得到大解脱 , 证得清净无染的大智慧 , 所证得的福报也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心只是觉悟道的觉者 , 而并非道本身 , 虽然心与道能够合二为一 , 但是心和道却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 。 不止王阳明不懂这些 , 就连佛教的一些古代著名僧人都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 , 所以很多古代著名僧人都是属于修心有余 , 而见性不足 。何谓修心有余?就是指已经能够熟练的驾驭身心入静入定了 , 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驾驭身心的方法和技巧 , 因此就错误的认为自己已经得道悟道了 。 这是修行道理上所犯的严重的错误 。 入静入定是一码事 , 悟道却又是另一码事 。 虽然悟道离不开入静入定 , 但是即使能够入大静入大定也不见得能够悟道 , 小乘阿罗汉圣人能够入静入定极深 , 但是却离得道悟道十万八千里 。从王阳明的遗像来看 , 以及其生存仅五十多岁来说 , 就可以证明王阳明内心情绪波动挺大 , 其并没有熟练的掌握入静入定的方法 , 只是从道教和佛教学了一些皮毛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