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亭村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夏日午后 , 鸟啼声声 。 番禺北亭村东林梁氏宗祠大榕树下 , 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树下乘凉聊天 , 自得其乐 。 广州大学城进驻小谷围 , 改变了村民们几百年来“日出而作 , 日落而归” 的农耕生活 。
如果有人问:北亭村在哪里?答曰:在小谷围岛内 , 这样的答案自然没错 。 但若再追问一句 , 北亭村村名是如何得来的?北亭村广绣又是如何由兴旺到日渐式微的?那就未必人人能讲得清楚了 。
北亭村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本文插图

小谷圍北亭村牌坊 。
北亭村位于小谷围岛西部 , 自然条件优越 , 村中河涌迂回 , 红砂岩砌岸 , 一河两岸 。 渭水古桥横跨两岸 , 行人及此别有一番古朴悠游的情趣 。 缓缓的河水帶着落叶在村前绕了两圈直奔珠江水道 , 流入大海 。
北亭村得名跟南汉王陵有关 。 相传 , 南汉刘隐德陵、刘岩墓康陵在北亭一带 。 所谓“亭”就是驻扎兵马的地方 , 相当于哨岗兵营 。 后来在北亭一带建村就叫“北亭村” 。 同样 , 在“南亭”一带建村叫南亭村 。
北亭村·广绣旧话
北亭村有着与其他古色古香古村落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氛围 , 这里聚着一群有广绣基础的妇女村民 。 某天 , 我来到北亭村拜访老一辈“绣娘”邬庆芬阿姨 。
芬姨今年75岁 , 头发花白 , 刚到芬姨家时她正从街市买回一袋青菜 。 她衣着扑素 , 双手爬满老茧 , 面上刻满岁月风霜 , 但是精神瞿烁 , 脚步稳重 , 看得出年轻时是一个刚毅、勤快、有能耐的农村妇女 。 这是我对芬姨这位广绣老前辈的第一印象 。
北亭村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本文插图

洪叔拜访北亭村广绣老人邬庆芬阿姨 。
芬姨搬来凳子客气地招呼坐下 。 甫坐定 , 说明来意 。 芬姨开口说道:“现在我已是北亭村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广绣老人 。 ”芬姨从事广绣60多年 , 见证了北亭村广绣由兴旺到日渐式微的变化 。
芬姨轻轻呷口茶娓娓道来当年的刺绣生活 。 芬姨说 , 她也是番禺南村镇市头村人 。 孩童时就在家跟着大人学习开绒线 , 摆弄刺绣只用简单的工具——一个木质花架 , 两张高櫈 。 每天下午放学做完功课 , 她留心大人手中的一针一绒丝线如何在画有图案的画布上下飞针穿梭 。
芬姨记得 , 自己12岁开始就直接拿起绣花针跟着大人学刺绣 。 后来嫁到同属番禺区的北亭村 , 因为有了绣花基础 , 越来越得心应手手工娴熟 , 足足做了60年的广绣 。 芬姨说 , 那时农村经济差 , 男的都去耕种地维持生计 , 女的都在家里 , 村边大树下三三两两聚集一起做刺绣 。 所以 , 妇女们更多是把广绣这门手艺当作副业来补贴家用 。 北亭村广绣鼎盛时期 , 从十几人发展到几十人 , 几乎家家户户妇女都做刺绣 。
北亭村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本文插图

北亭村老一辈刺绣人在北亭村东林梁氏宗祠闲聊 。
芬姨说 , 以前的广绣是以绒绣、纺绣、线绣为主 , 现在是珠绣比较多 。 绒绣最讲究 , 手粗糙的分不开绒丝 , 所以绒绣也最难学上手 。 难学的还有配色工序 , 不同的图案就要配不同颜色的绒丝 , 同一图案也要不同颜色配合 , 例如 , 一片花瓣会有几种颜色 , 有的要深色 , 有的要浅色 , 要绣出来的花才有生气 , 活灵活现 , 需要凭老到的经验 。
芬姨边说边向我展示了陪伴她大半个世纪的最原始的绣花工具 。 可见 , 没有深厚功底是不能掌握广绣技巧且运用自如的 。 芬姨不愧为广绣这行中老行尊 。
北亭村洪叔讲古|飞针点缀绣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