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日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看·世界遗产)


世界博物馆日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看·世界遗产)
本文插图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分析彩色玻璃 。
(图片来源:巴黎圣母院图片展)
世界博物馆日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看·世界遗产)
本文插图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外观 。 拍摄于2020年2月 。刘爱河摄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 。
在世界各地 , 许多博物馆就建立在古迹、遗址之上;更多古迹承载的信息与功能 , 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博物馆 。
大火袭击巴黎圣母院一年之后 , 中国的文化遗产工作者并未忘记这一世界遗产经历的传奇和坎坷 。 通过近距离现场观察 , 体会法国同行在防护加固、监测分析、档案整理等方面付出的努力 , 也从中寻求经验 。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 是巴黎的象征、法国的象征 , 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 堪称史诗级建筑 , 其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 , 以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 在文化遗产界享有极高盛誉 。 巴黎圣母院与当地人的生活水乳交融 , 是巴黎人、法国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 每年 , 有将近1300多万游客慕名前往 。
破坏严重 伤痕累累
2919年4月的火灾严重损毁了巴黎圣母院的整体结构 。 木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毁 , 标志性尖顶和部分屋顶坍塌 , 虽然建筑主体结构得以保留 , 但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 。 巴黎圣母院的尖顶高90多米 , 用大量橡木和铅制造而成 , 被誉为巴黎圣母院的点睛之笔 , 是教徒心目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 虽然老橡木并不易燃 , 但还是难逃火灾厄运 。 三分之二的屋顶坍塌 , 建筑的力学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因而上部结构很不稳定 , 墙体有倒塌风险 。 拱顶烧毁后 , 飞扶壁失去支撑 , 也有塌陷风险 。 石质材料经过高温燃烧和消防降温 , 稳定性和强度会不同程度发生变化 , 暂时还没能进行全面评估 。
融化粘连的脚手架对拱顶造成严重威胁 。 火灾发生前 , 巴黎圣母院正在进行局部修缮工程 , 包括对尖顶的修复 。 为了进行修复 , 在屋顶上安装了几百吨重的脚手架 , 约由5万根管件构成 , 由于火势过于凶猛 , 许多金属管件变形并融化粘连在一起 。 脚手架本身有坍塌的危险 , 而建筑本身已经非常脆弱 , 脚手架又与拱顶相连接 , 所以 , 脚手架对几个拱顶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如何在不引发其他问题的前提下拆除脚手架成为当务之急 , 也是当下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
因为只有拆除脚手架之后才可以进入拱顶 , 想要拆除旧的脚手架 , 需要搭建新的脚手架 , 以便工人上去将旧的脚手架锯开 , 然后才可以将它们一块块吊下 。 目前 , 新的脚手架也在陆续搭起 。 2019年12月 , 塞纳河边已经竖起一台75米高的吊车 , 要通过它来拆除脚手架 。 这项工程将持续几个月 。 “一旦脚手架被挪走 , 我们就可以评估圣母院的状态 , 以及需要被替换的石块的数量 。 ”巴黎圣母院院长说 。
修复重建 艰辛探索
火灾发生的第二天 , 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任命了前军队总司令担任重建工程总负责人 。 修复重建工作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 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尖顶是这次修复工程的焦点 , 一度引发各国建筑界、遗产界的头脑风暴 。 修复与初建有所不同 , 需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结构、材料和风格 , 还要防止施工中出现二次坍塌 。 因此 , 灾后的修复之路 , 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 制订科学合理的修复重建方案 , 需要系统研究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和建造机理 , 也需要对灾后的建筑力学结构、材料受损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 还要充分汲取此次火灾教训 , 加强安防消防设计的科学性 。
全面研究是修复重建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预防性考古研究院、法国历史古迹研究实验室、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等科研机构组成了多学科研究团队 。 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就有25个实验室的10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该项研究 , 主要从砌体结构、木质结构、金属结构、玻璃、声学、数字数据采集和人类学7个方面开展研究 。 此次开展的系列研究将追根溯源 , 为世人揭开巴黎圣母院的神秘面纱 , 全面还原历次重建和修复过程 , 如不同时期分别做了哪些工作 , 经历了哪些重大改变 , 建筑材料来自哪里 , 有什么特点 , 灭火过程对建筑物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 火灾固然是灾难 , 但利用这次机会对巴黎圣母院结构及其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 , 不失为一件好事 , 可以为此次修复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 也可以为未来的保护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