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研究院420万银行员工,端着褪色的“金饭碗”


苏宁金融研究院420万银行员工,端着褪色的“金饭碗”
本文插图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 ,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 首图来自壹图网 。
“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仍是“yes” , 却没有了兴奋感 。
银行人在朋友圈转发点评“后浪”时 , 后浪们则在知乎上询问“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目前 , 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 , 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 , 为了理想 。
这依旧是一份好工作 , 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
褪色的金饭碗
这两年 , 不断有银行朋友向我吐槽 , 从毕业学校看 , 新员工一年不如一年 , 尤其是分支行 。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
记得2011年 , 我当时所在的银行组织了一次总分支联动的下基层运动 , 我被分配到山东某家支行 , 与支行客户经理共同工作3个月 。 同样的年纪 , 看着他们在拜访对公客户时侃侃而谈 , 事后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客户的潜在风险点 , 让我敬佩不已 , 对比之下 , 自己每天在总行写各种通知、公文 , 真是不够看 。
一年之后 , 当时我跟着的那位年轻客户经理已经是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网点) 。 那个时候 , 在网点工作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 , 辛苦不假 , 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谁会怕苦呢?有发展空间才重要 。
到了2016年 , 我已经离开银行 , 那位支行副行长某日找我诉苦 , “最近辞职的同事很多 , 很多人留下这么一句话 , 这辈子都不会再做银行” 。 他感慨这些话让他压力很大 , 我劝说道这只是大家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宣泄 , 不是在针对他 。
就在那几年 , 银行基层职场环境明显“恶化”:一边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蓬勃崛起 , 很多优秀员工主动离开;一边是经济下行后的不良爆发和对公业务急剧萎缩 , 上上下下所有压力传导至基层 , 收入不断下滑 , 压力越来越大 。
其实 , 压力问题、不良问题甚至薪资问题 , 都还不是根本问题 ,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是成长空间的急剧萎缩 。
基层网点最难熬的那几年里 , 中小企业因相互担保批量倒下 , 对公业务基本只剩下催收 , 后来虽有恢复 , 但朝气不再;个人业务的重要性也被互联网消解 ,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 , 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环节上收 , 总行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事业部越来越贴近一线 , 而网点距离核心用户越来越远 , 重要性下降 , 甚至不再能听得到“互联网”的炮声 。
当基层慢慢被纯操作性工作填满 , 成长空间也被挤掉了 , 一些从业者开始自我调侃 , “三四线城市谈不上金融 , 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工作 , 说好听点叫金融 。 ”
也是在那几年 , 社交媒体中关于银行基层员工“去能力化”的讨论热火朝天 , 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岗位光环 , 在这样的讨论中一点点消解 , 越来越多的员工灰心丧气 , 那些原本可以承受的压力 , 变得如山大 。
曾经的金饭碗 , 褪色了 。
更大的危机
远不止这些 , 更大的问题 , 正在袭来 。
银行员工对收入的吐槽 , 更多地集中在纵向对比的增速下滑上(以2014年为界 , 前四年平均增速11.5% , 后四年平均增速4.6%) , 在横向跨行业对比中 , 银行业仍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行业 。
2018年 , 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工资收入近13万元 , 略低于计算机相关行业 , 位居第二 , 相比其他行业 , 仍有明显优势 。 问题是 , 在接下来的5-10年 , 这种相对优势会加速褪色 。
苏宁金融研究院420万银行员工,端着褪色的“金饭碗”
本文插图

1、渠道褪色
产品销售提成 , 是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收入的重要来源 。 一直以来 , 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渠道之王 , 人们习惯于在网点购买一切金融产品——存款、贷款、基金、保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