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论坛两篇杂文招来杀身之祸——王实味与《野百合花》( 二 )


王实味开始寻找新的职业 。 1936年春,王实味来到河南省开封省立女中任英文教员 。 课堂上,王实味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态度进行激烈抨击 。 1937年5月,王实味经过组织考验,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 刘莹也带着儿女来到丈夫身边 。
“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王实味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 。 他在开封报纸上撰文,号召学生走向抗日,并创作了抗日剧本,亲自参加排练演出 。 那时,热血青年投奔延安已成为公开的潮流,王实味和刘莹商量也要去延安投入火热的生活,谁料想此次与妻儿的生离竟成死别 。 他找到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范文澜,范立即给在陕西省教育厅任职的学生写了一封信,这位学生把他带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办好了去延安的手续 。
1937年10月,王实味抵达延安 。 这一年,他31岁 。
现在看来,王实味如果投稿顺利,能够凭稿费养家糊口,他也不会离开文化发达的上海 。 不离开上海,他也不会在开封当收入稳定的英文教员 。 不当教员,他也不一定受到抗日大潮的激荡而只身投奔延安 。 人生的转折与命运渊薮往往就在一瞬间 。
王实味为何要写《野百合花》
到延安后,王实味被分到陕北公学任第七队队长,几个月后调到出版局,从事翻译马、恩、列宁原著的工作,王实味深厚的外文功底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 在编译室4年的时间里,王实味共译出近200万字的理论书稿,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雇佣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什么是革命之友》、《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共青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等理论著作 。 这些书不仅在延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而且在重庆和沦陷区“孤岛”上海印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 他曾给夫人刘莹写信,谈到延安抗日救国的热烈气氛,自己工作的顺利,催刘莹赶快动身到延安来 。 无奈刘莹因身孕打胎出现问题,病体折磨错过了去延安的机会 。
王实味如果沿着翻译马列著作这条路走下去,也还是顺风顺水,如日中天 。 但他是一个受民主、科学思想熏陶的人,他以平等、博爱为参照来看待延安的社会事物,为纯真的理想所驱使,这是他思想认识的基础 。 这样一来,王实味以后的“不俗表现”便顺理成章了 。
王实味调到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研究员,是他停止翻译生涯从事杂文创作的开始 。 他以自己固有的目光观察和衡量着延安的一切,某些情愫激起他对故人的怀念——这就是他在北大时期曾经狂热追求的女共产党员李芬 。 李芬已于1928年7月25日在长沙被敌人惨害,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 因此,为了怀念她,也为了抒发心中的块垒,他决定写文章 。 于是,以《野百合花》为总题,分两次刊发于1942年3月13日和23日的《解放日报》由丁玲主持的文艺副刊上 。 他在文章里深情回忆了李芬壮烈牺牲的情形,说:“每一想到她,我眼前便浮出她那圣洁的女殉道者的影子…… 。 我曾不止十次二十次地从李芬同志底影子汲取力量,生活的力量和战斗的力量 。 这次偶然想到她,使我决心要写一些杂文 。 野百合花就是它们的总标题 。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这种花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麟状球茎,吃起来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 。
文章把某些机关在节假日的晚会说成是“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这与“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极不和谐;把干部待遇上的某些差别说成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把战争环境下偶尔发生的“青年学生一天只得两餐稀粥”视为普遍现象;把干部的某些官僚主义说成是“到处乌鸦一般黑”…… 。
【长坂坡论坛两篇杂文招来杀身之祸——王实味与《野百合花》】就在3月23日《野百合花》刊发完毕的当天,中央研究院举办了以言论为主体的壁报《矢与的》,副院长范文澜在发刊词中提出要“以民主之矢,射邪风之的” 。 这些文章还贴在棉布上,挂在延安最热闹的地方,看的人像赶庙会一样 。 范文澜陪着王震来看壁报,这位将军很不满意,说:“前方的同志在为党为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 。 ”王震看后的当晚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时毛泽东就挑灯来看壁报,他对前来陪同的中央研究院的领导说:“这些东西很有教育意义,是很好的教育教材 。 ”并当即指出:“思想斗争有目标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