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千年悬棺之谜,有新解!( 二 )
本文插图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悬棺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赵汉斌 摄
古DNA技术能厘清悬棺里的先祖与今人的关系?
古DNA , 顾名思义是从考古材料、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遗迹及沉积物中获取的古代生物DNA分子 。 主要来源于博物馆标本 , 以及如琥珀、永久冻土等特殊条件下保存的古生物组织及其样品 。
现代科学证明 , DNA可以存在几十万年以上 。 通过对其研究 , 可以逐渐揭开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之谜 , 对推动人类学、进化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5月15日凌晨 , 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独立主导、多家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 , 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DNA研究 , 将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 。
【悬棺葬千年悬棺之谜,有新解!】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泰国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 , 利用古DNA分析技术 , 对来自云南昭通威信和盐津、广西右江流域百色市华村和泰国邦玛帕地区 , 年代在2500至660年前的13个悬棺葬遗址、共41个人类遗骸样品开展了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
“考虑到相同的丧葬习俗、相似的文物文化和相近的地理位置 , 我们将悬挂棺材样本分为云南和泰国两组 。 ”作为论文第一作者 , 张晓明介绍说 , 他们使用公开的方法 , 从这些来自悬棺的人类遗骸中提取了古DNA , 并使用相关技术 , 丰富了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 。 然后使用为群体规模全基因组测序而设计、可处理数万个样本的仪器组 , 对构建的古DNA样本进行测序 。
张晓明团队发现 , 基于线粒体中遗传物质单倍型分析 , 来自云南的悬棺样品高度多样化 , 在9个个体中 , 检测到8个不同的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谱系;相反 , 来自泰国北部的样品的单倍型多样性相对较低 , 在28个个体中仅检测到7个谱系 。
“ 这意味着滇东北的悬棺葬人群中 , 母系遗传世系遗传多样性非常高 , 而泰国北部的悬棺葬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 ”张晓明介绍 , 来自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和泰国北部的悬棺棺材人群具有一个相同的谱系 , 这表明它们具有密切的遗传联系 , 这也意味着悬棺丧葬习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 就分散到了具有相似族群血统的不同地区 。
这个研究结果 , 也符合悬棺葬习俗在中国南方起源并向南流传到东南亚的观点 。 另外 , 亚洲不同地区的悬棺葬人群之间共享少数的母系遗传世系 , 表明不同悬棺葬人群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 课题组把遗传学分析结果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等的证据相结合 ,推测悬棺葬习俗约在3600年前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 , 如武夷山地区的百越族群中 , 他们是现今民族众多的侗傣语系族群的先祖 。
本文插图
云南昭通威信县瓦石悬棺遗迹 余腾松 供图
东南亚悬棺风俗源于族群迁徙还是文化扩散?
张晓明团队通过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谱系成分频谱的比较 , 证实了南部种群与悬棺人群的密切关系 。
“尽管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悬棺人群之间存在遗传联系 , 但我们发现云南和泰国北部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因为在检测到的14个单倍型中 , 只有一个单倍型在它们之间共享 。 ”张晓明介绍 ,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 大约在7500年前泰国北部种群人口流行的线粒体遗传物质谱系都呈快速扩展之势 , 这个时间点远在8世纪到10世纪他们从中国南部大规模迁移到今泰国之前 , 也早于泰国北部原棺材碳14测定的2200年的最早悬棺葬年代 。 “鉴于这些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谱系在如今来自泰国北部的人群中也很普遍 , 我们推测这些谱系可能起源于当地 。 换句话说 ,来自泰国北部的悬棺习俗 , 可能是由于文化同化 , 而不是悬棺葬人群的大规模迁徙 。 ”张晓明说 。
推荐阅读
- 桥本环奈|千年一遇美少女:靠神颜出圈吸粉,用崩图赶粉,才20岁却神似大妈
- 扬美古镇|广西一座起于宋代的古镇, 低调的扬美古镇,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文艺合肥|【趣读合肥】街头满载人间味 巷尾漫话江淮情——跳动着的文化脉搏 传千年的民族瑰宝
- i今相玉|爱她的美,千年未变
- 杰出世界|四川被人忽视的景点,千年酒庄免费开放,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 浙江|浙江一千年古镇,位于三江汇合处,距今已1700多年,却鲜为人知
- 慢游赤水|四川泸州合江先市镇为啥叫先市,赤水河畔酱油名镇,一个因人名而来的千年古镇
- 旅游|云南云龙“藏匿”一座古村,一千年没有改变,大理自驾3小时
- 面膜|哪个牌子的面膜好用,BOKO、海蓝之谜护肤试验
- 摄影师Kain|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产生于近五千年前,却符合现代节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