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互联网健身赛道:究竟是冰山还是火焰?( 二 )


· 宏观层面 , 互联网健身切中了国人日益强烈的健康需求 , 市场前景可观;
· 互联网健身产品不仅改善和提升了原有的运动健身体验 , 在商业层面更拓展了原有模式(如传统健身房)的效率和规模;
· 行业层面 , 运动健身存在门槛 , 而互联网健身产品基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 在相应垂直领域已经积累了品牌认知和用户口碑 , 收获了一批粘性足够高的用户群;
· 经过几年的市场打磨 , 互联网健身产品团队对运动健身方面的理解也在逐渐加强 。
市场足够大、产品足够有粘性、团队能力到位 , 三个因素造就了一个不小的风口 , 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面临新的行业环境 , 行业的更大挑战随之而来 。
当下 , 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 , 资本寒冬降临 , 变现取代增长成为市场新的关键词 , 商业化能力成为考量公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互联网健身赛道概莫能外 。而大流量平台崛起不断侵蚀着用户时长的同时 , 还在不断收割细分市场和下沉人群 , 加剧了垂直行业获取增量的难度 , 也分流了各垂类原有的用户基本盘 。
宏观环境的变化已经对互联网健身行业发展产生切实影响 , 从上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 , 头部玩家的上一轮融资均停留在2018年 , 资本对行业仍处观望期 。要获得认可 , 行业必须迈过做大规模和扩大盈利的槛 。
事实上 , 互联网健身行业遇到的瓶颈并非特例 , 工具/社区类产品在完成初期用户和品牌积累后 , 都会来到规模再上新台阶和追求变现的阶段 , 母婴(如宝宝树)、知识问答(如知乎)等垂类都经过类似过程 。
运动健身赛道同样如此 , 与其他垂类不同 , 业界普遍认为运动健身的变现之路更为曲折 。但值得注意的是 , 相较其他垂类 , 运动健身需求的持续性、粘性更好——毕竟运动无关性别、年龄、职业 。这意味着互联网健身行业如能顺利度过爬坡期 , 发展空间会很大 , 耐克、阿迪达斯两个顶级运动品牌的成就足以说明运动、健身市场的可观前景 。
只是 , 如今摆在国内所有互联网健身参与者面前的共同问题是:仍处青春期的行业 , 如何才能成功“越过山丘”?
赛道的未来想象
爬坡是行业走向更大规模不可避免的阶段 , 方向很明确:做大变现和规模 。
先说变现 , 与互联网产业商业模式一致 , 目前 , 互联网健身赛道的主要变现途径有如下几种:广告、会员、电商和内容付费(如健身课程付费) 。
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业务优势 , 主要玩家尝试不少 , 其中电商是主要盈利方向 。例如 , 咕咚基于自身垂直流量和用户粘性推出电商业务 , 并自研智能硬件产品在平台售卖;悦跑圈深耕跑团文化 , 通过组织赛事和电商尝试商业化 。
相较咕咚和悦跑圈 , 近期遭遇舆论风波的Keep探索方向更为繁杂 , 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外 , Keep做了以下布局:
· 推出会员、付费课程、线上马拉松赛;
· 开拓了智能产品业务线 , 包括家庭运动器械和个人可穿戴设备两大业务线 , 推出了如Keep跑步机、走步机和智能动感单车、智能运动手环、智能体脂称等产品;
· 推出轻食业务 , 提供“吃得饱、健康、安全”的轻食 , 丰富代餐形态;
· 推出其他运动消费品 , 如瑜珈、训练、户外、跑步等场景用品;
· 进军线下 , 推出线下健身房Keepland 。
##深度解析互联网健身赛道:究竟是冰山还是火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 , 以上业务尝试均围绕“运动科技品牌”的核心战略展开 , 不可谓不广泛 , 但多点出击显然让Keep在短时间内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 同时 , 多业务并行的策略也超出了团队现有的能力半径 , 导致一些业务并未收到理想效果 , 例如有用户在网络上吐槽Keep会员价值低 , Keepland也出现了北京达美门店因选址问题闭店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