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三 )


吴与弼的这种思想 , 又可分为“力除闲气”与“固守清贫”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 下文进行分别论述 。
1、力除闲气与邻人处一事 , 涵容不熟 , 既以容讫 , 彼犹未悟 , 不免说破 。此闲气为患 , 寻自悔之 。因思为君子当常受亏於人方做得 , 盖受亏即有容也 。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与弼与邻人处一事 , 因己“涵容不熟” , 言辞上有不当之处 。不久 , 吴与弼陷入后悔之中 , 以为此行为不但是己修养不到位 , 更是由于“闲气”作怪 , “闲气”使自己争强好胜 , 忘却了做君子之道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 , 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 , 自治疏矣 , 可不戒哉!”观《崇仁学案》之《吴康斋先生语》及吴与弼所著《康斋文集》 , 不难发现吴与弼天性刚忿 , 常因小事动怒 , 但其怒后能及时反省、反思 , 尚有亡羊补牢之效 。吴与弼也深知己之脾性 , 故以“力除闲气”自勉 , 并将之作为自我修炼的重要方式 。
黄宗羲认为 , 吴与弼“言工夫则静时存养 , 动时省察” , 吴与弼不善于夸夸其谈而重视寓理论于实践之中 , 这也使得他的理学思想带有比较强的实践性 , 他不仅通过读书来体悟先贤之道 , 更将书中的哲理用于生活之中 , 并加以验证 。通过对其日常行为的经常性反省 , 吴与弼将其“力除闲气”这一目标做到了很成功的落实 。面对困窘的生活 , 他“放宽怀抱 , 毋使刚气得挠 , 爱养精神以图少长” 。天顺年间 , 吴与弼七十岁了 , “贫病交攻 , 未免心中不宁” , 但他“熟思之 , 须于此处做功夫 , 教心中泰然” , 此二句 , 充分表现了吴与弼豁达乐观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 。
2、固守清贫
如上文所言 , 由于外部条件所限 , 吴与弼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 。对于生计的思考 , 也占了他的语录中的不少篇幅 。晚年所得的皇帝的赏赐也未能对其生活有太大的改善 。有一夜大雨倾盆而下 , “屋漏无干处”;隆冬天气 , 他“彻夜甚寒 , 腹痛” , 却只能“以夏布帐加覆” 。在“旧催未还 , 新债又重” , 生计至难的情况下 , 吴与弼一度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重的迷茫之感 。对于生活的困窘 , 吴与弼无力改变 , 但最终却能以“素位而行”的姿态坦然面对 , 并从积极的层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思考 , 留下了“固守清贫”的一段佳话 。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枕上默诵《中庸》 , 至大德必受命 , 惕然而思:舜有大德 , 既受命矣;夫子之德 , 虽未受命 , 却为万世帝王师 , 是亦同矣 。嗟乎!知有德者之应 , 则宜知无德者之应矣 。何修而可厚吾德哉!
舜有大德 , 其受天命 。夫子亦有大德 , 虽未受命 , 却得为“万世帝王师” , 正所谓 , 有大德者“必得其位 , 必得其禄 , 必得其名 , 必得其寿” ,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 , 饱经风霜 , 但因其“德厚” , 不仅培养出一大批贤才 , 更得为“万世师表” , 青史留名 。吴与弼认为 , 有德则必有应 , 生活的困苦只是暂时的 , 自己只需“素位而行 , 不必计较” , 使己德厚 , 则一定有好的回报 。
此外 , 吴与弼还将贫困视作考验自身修为的重要方式 , 甚至觉得“贫困上稍有益”“看来人不于贫困上着力 , 终不济事 , 终是脆愞” , 面对贫困患难 , 人首先要立得脚住 , 克治粗暴 , 上不怨天 , 下不尤人 , 如此才能使心性纯然 , 达到“物我两忘 , 惟知有理”的境界 。有如此深刻之感悟 , 也能证明清贫的生活对吴与弼的作用是双向的 , 既磨炼了他 , 也提升了他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 诚如是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