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三 )
(周信芳全集·图片卷 1 。 受访者供图)
(周信芳全集·图片卷 2 。 受访者供图)这两年经手周信芳先生大概有三四千张照片 , 现在拿到一个底片 , 从负片上看轮廓、习惯性动作 , 就能认出是不是他 。 修过的最老的照片 , 是周信芳先生家庭相簿里的照片 , 是他十几岁的时候 , 一张纸质的照片 。到这一个阶段 , 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他的传记 , 结合他的文论和日记 , 又去找照片的线索信息 , 对他的为人理解更深入了 。 一开始是看戏 , 后来回归到人 。(比如说)“七七事变”当天 , 周信芳先生看到新闻报道 , 愤怒地拍案而起 , 说不能再为了票房去演娱乐大众的曲子 , 然后就开始演《明末遗恨》、《文天祥》 。 他从戏里传达的力量——“亡国的人 , 就没有自由了” , 非常能号召起大家内心的抗日情结 。
(上世纪三十年代 , 《明末遗恨》演出后台的周信芳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 )他演过很多底层社会的人物 , 他的麒派艺术也是注重现实主义、表达真情实感的 。 抗日战争时期 , 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 , 但是周先生一直在舞台上演出 , 演的是日伪政府忌讳的事 。艺术不光是美的 , 也是扎根现实、开发民智的 。 那时候上到王公贵族、下到上海滩的黄包车夫 , 都会哼两句他的戏 。
(《义责王魁》周信芳 , 1959年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 )“京剧是特别脆弱的艺术”网上有很多戏迷都是孩子 , 疫情推迟了他们的开学时间 , 我把视频上传网络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他们还帮我配字幕 。 我蛮惊讶的 , 听到有孩子说 , “我是一个05后的老戏迷了” 。 有个小朋友说 , 他要写上海京剧院新媒体运营的论文 , 大家帮忙转发 。 有“00后”戏迷自己搬运喜欢的视频到网络 , 更接近于京剧的本体 , 门道反而看得更深一点 。我们(上海京剧院)上传的视频和照片很珍贵 , 市面上不常见 , 而一般的收藏家不太可能拿出来分享 。 因为获得途径并不容易 , 圈子里固有的思维也是藏着掖着 , 孔夫子网上有很多卖这种收藏的照片 , 一般都是有市无价的状态 。资料发到网上之后 , 也收到一些私信 。 不光是我们当地的老先生 , 还有外地名角的学生 , 说我的老师不会用电脑 , 但是他想把他当年演出的照片发给你们 , 可以讲讲故事 。 老人是非常迫切想要保留这些资料 , 因为如果后人完全不感兴趣 , 这就是一堆垃圾 。以往的院团都会担心 , 把视频和照片放到网上之后 , 大家就不来剧场看戏了 。 其实不会 , 因为舞台艺术一定是去现场的感受最强烈 , 大家先在网上看 , 可以直接跳到最精华的部分 , 看了被吸引 , 就会想去看全剧 , 再就会想去现场去感受 。疫情期间 , 全国的院团都在做直播 , 我们也在楼下的剧场正正经经搞了一场演出 。 主持人就相当于是主播 , 是比较灵活的演员 , 还让他看到弹幕 , 这样就有交互感 , 人气就上去了 。 直播当天 , b站粉丝增加了1000多 , 在线观看人数最高是42000人 。
(上海京剧院的b站账号页面 , 有老视频也有直播 , 上面有很多戏迷的弹幕 。 图截自网络)我们院长也说 , 这是第一次发现网络直播这个非常好的战场 。 因为以前我们一年的演出大概有270多场 , 一直在剧场密集排练和演出 , 宣传就通过微信公众号、海报、新闻发布会等 , 但是剧场的容纳量就这么大 。 比如说大剧场800到900人 , 小剧场300到400人 , 就算是在用心经营 , 也不一定卖得好 , 更多是看演员个人的号召力 。 这次因为疫情原因 , 大家停下来 , 看戏的人反而多了 。京剧是特别脆弱的艺术 , 很容易死去 。 中国的戏曲种类非常多 , 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 大多数京剧演员靠这个东西是无法糊口的 , 很少有人愿意去继承 。 这也是口传心授的艺术 , 比如我们剧院有90多岁的武生演员 , 还在给96年的小孩说戏 。从观众层面来说 , 这是需要人平心静气去观赏的艺术 ,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 ,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它的美感 。 一是缺少机会 , 二是缺少冲动 , 人们很难像去看个新的电影大片那样 , 花100块钱去买张票看戏 。
(2018年大年初四由李军、史依弘等实力派名家主演的《四郎探母》在上海京剧院上演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 )在剧团里 , 更多的人永远是龙套 , 永远都出不来 。 但是他们从小到大就这么学过来的 , 除了看天赋 , 还要看机会 。 有的时候别人唱主角 , 你就一辈子不是主角 。唱戏的人是跟这个社会是完全脱节的 , 你让他去干别的 , 去办公室里坐着不让他动 , 让他用word , 用office软件 , 让他发邮件 , 不适应他整个人生的成长 。 他们的生活就是每天在练功房里喊嗓子 , 打把子 。前段时间 , 有个拍纪录片的朋友和我聊天 , 他在跟拍一个在街上卖艺的京剧演员 。 很多唱戏的人就是卖力气 , 剧团的待遇也没有那么高 , 演员要买房生活 , 实现很难 。 他们会去参加(比如说)婚宴 , 公司的年会等等 , 喷火、变脸、杂耍 , 每天要赶几个场 , 跟天桥卖艺的一样 , 在马路边上吐火 , 人家稀稀拉拉地看 , 看了也不知道你在干嘛 。艺术和生存要这么相处(很难) , 但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人还在坚持 。 有人在舞台上坚持 , 有人在乐队里坚持 , 有人在舞美服装里坚持 , 我修照片也是一种坚持 。 总有人在坚持 , 我觉得是这个艺术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地方) 。
推荐阅读
- 珠海检察|【六一专辑·斗门】检察院里的“亲子活动”
- 贾冀豫~白蛇传揭露宗教的虚伪和邪恶
- 随手捏文物遭提醒别掐断 袁姗姗:没事 可以再修复
- 川菜馆老板方舱医院里获重生 拿全部利润帮员工复工
- 潜逃10年的“百万美女”,躲在一个美容院里
- 贵州交通广播记者回访:白云大道路面大坑,目前已经修复完毕
-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 井陉融媒井陉:县领导调研检查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 环球网博物馆日看“文物医生”如何修复文物
- 消费日报江西记者站赣州上犹供电:雷暴天气惹“祸”供电员工抢修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