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来源:中国新闻网(原始标题:丝绸博物馆“女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现场 。童笑雨 摄中新网杭州5月18日电 题:丝绸博物馆女“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作者:童笑雨“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 , 光静心不行 , 还要体力 。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下称“中丝博”) , 楼淑琦戴着老花镜 , 弯着腰 , 拿着小磁块 , 压在桌上的明代丝织品文物上 , 做着平整工作 。 这一环节 , 她已进行了很多天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慈禧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童笑雨 摄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 , 中丝博承担了中国各博物馆大量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 。 5月18日 , 是国际博物馆日 。 采访人员探访这一纺织品文物“医院”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慈禧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 。童笑雨 摄在修复室的工作台旁 , 坐着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与手套、手里拿着镊子或针线的修复师 , 清一色为“女天团” 。 从事修复工作20多年的楼淑琦是其中资历颇深的一位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现场 。童笑雨 摄她修复的文物达百件 , 其中就有清东陵慈禧陵的文物 。一件是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 另一件是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 , 均为慈禧入殓所用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楼淑琦和同事在进行平整工作 。童笑雨 摄因在镜框中保存时间过长 , 它们被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送到中丝博时 , 服装变形和纤维糟朽情况极为严重 。 糟朽即为朽烂 。“那件写满‘福’字的夹衣 , 装饰带、花边很多都脱散了 。 ”楼淑琦回忆道 , 尤其是夹衣的袖口 , 经线断了只有纬线 , 拿在手上 , 变成了一绺一绺 , 像玉米须一样凌乱;衣服上的“福”字 , 金线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因为衣服分里外两层 , 楼淑琦需要将面料和衬里分别进行修复;糟朽严重 , 缝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丝线凌乱 , 就一根一根理直;“福”字金线脱落严重 , 就按照原来的针线走向 , 细心缝补 。同古籍修复一般 , 纺织品文物修复也需“修旧如旧” , 过多的缝补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 “有些文物 , 是脆的 , 针扎下去就一个窟窿 。 ”楼淑琦说 。针对脆弱糟朽的纺织品 , 她选用了由中丝博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绉丝纱 。 修复时 , 在文物下垫一块背衬 , 上面盖一块绉丝纱 , 把文物夹在两者中间 , 再沿着文物破损边缘缝补 。“这就好像汉堡一样 。 ”楼淑琦笑着说 , 带“福”字的夹衣袖口 , 就是这么修复的 。然而这样的操作 , 特别费眼睛 。 因为绉丝纱薄如蝉翼 , 透光度极好 。 有时缝补久了 , 根本感觉不到纱的存在 , 得借助灯光 , 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下才能看到 。楼淑琦平均一年换一副老花眼镜 , 从周一站到周五 , 腿会肿得一压一个坑 , “女天团”基本一周要做一次理疗 , 从而缓解肩膀、颈椎上的酸痛 。“这不是一个‘修身’的职业 , 更多还是要耐力 。 一件衣服修复4个月是家常便饭 。 ”楼淑琦说 , 有时遇到的文物很脆弱 , 一碰就碎 , 根本不敢用力;碎成一块一块的纺织品文物 , 甚至看不出形制 , 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现在她们修复的 , 大部分是其它博物馆送过来的文物 。 馆藏的纺织品文物 , 楼淑琦说“这辈子、下辈子都做不完” 。丝博馆“医生”:20余年巧手缝补 曾修复慈禧龙袍
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现场 。童笑雨 摄因墓中出土的丝绸大多穿在墓主人身上 , 出土时味道很大 , 难免会留存一些有害物质 。 一上工作台 , “女天团”就要做好层层防护 , 口罩、白大褂、手套 , 一样也不能少 。采访楼淑琦时正是上午 。 短短几小时的工作 , 她的手心就全是汗水 。明年 , 她60岁了 , 就要退休了 。 回顾20多年的古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生涯 , 她说 , 唯有对文物的热爱 , 才能坚持下来 。 “几千年文明 , 需要修复保护的东西太多 , 能修的人太少了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