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去X国化?别矫情了吧
老大哥解体之后 , 经济全球化逐渐开始进入高潮 。 在我写《如松看货币之道》的2013年前后 , 就已经在书中讲述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尤其是2011年美国国债信用等级被调降 , 意味着逆全球化时代正在到来 。 当然 , 经过疫情的冲击之后 ,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 但在当时却不被多数人所认同 。 所以 , 被多数人认同的未必就是真理 , 不被普遍认同的也未必就是谬误 , 每个人只需走自己的路、孤独前行即可 。之所以今天的世界经济开始快速退出(旧的)全球化的轨道、出现逐渐分割的态势 , 经济上、财政上、能源上、地缘政治上的原因都已经在书中介绍过了 , 支撑或曰推动这一系列变化的都是文化 , 文化才是最具决定性的 。世界各国的文化有多种模式 , 但两种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第一种模式类似是“一个点向四周发散” , 这种模式希望包容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所有文化和所有人 ,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对所有生命平等相待 , 因为只有平等相待 , 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 这种文化是由中心不断向外辐射的体系 ,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是那个“中心”或“点” , 发亮的机会均等(是否更亮则取决于自己内心的修为);另外一种模式类似金字塔型 ,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直到最高的台阶 , 这是一种朝拜体系 , 四周都要向塔尖朝拜 , 塔尖永远是最亮的 。 比较典型的是在19世纪以前的各个帝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比较典型)都有自己的殖民地或藩属国 , 而殖民地与藩属国相对宗主国的地位要低 , 无论在宗主国还是藩属国的国内 , 国王的地位高于贵族 , 贵族又高于平民 , 就是典型的朝拜体系;还比如 , 在俄罗斯或许您可以批评任何人 , 但一般不能批评普丁同志 , 普丁同志永远是最亮的 , 也是这种朝拜体系使然 。 无论朝拜的表现方式千变万化 , 但等级永远是朝拜体系的核心 , 它无处不在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 体制内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甚至不同的交通工具和衣着都代表不同的等级 , 等级的划分会深入到所有人的骨子里 , 这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要说明的是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现行文化都处于这两种模式之间 , 比如巴西、阿根廷实现了选举制度 , 这代表着实现了郑智上的平等 , 但不同行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差异却并未消除 , 依旧会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国角落 , 主要反应出来的就依旧是等级社会的特征 。 最明显的事例是 , 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 , 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不高 , 但公务员的待遇却堪比欧洲 , 这就是典型的等级特征 , 主流的文化就依旧是朝拜体系 。此时 , 大家的脑袋中一定有电影或电视中“万国来朝”的场景 , 那也是朝拜体系之下的产物 。到此也就可以理解 , 为何英国称雄世界的后期更容易接受殖民地自治或独立 , 准许印度这样的大国独立或许有力所不能及的原因 , 但准许那些十几万、几十万的小国独立则一定是文化上的原因所决定 , 是文化的不断变革所推动的 。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何美国作为一代帝国却不像历史上的其它帝国那样热衷于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 等等 。 根源就在于 , 无论殖民地还是藩属国 , 都是朝拜文化体系下的产物 , 当文化体系改变之后 , 做法自然会改变 。这两种模式哪种更好?各种中间模式哪种更好?这根本就没有答案 。 只能说 , 适合本民族的就是好的 , 不适合的就不好!不要总用好与坏来思考问题 , 因为好与坏是辨证统一、相伴相生 , 没有坏哪来的好?没有好也就没有坏 , 偏执于一端毫无意义 , 这会让自己也走向极端 。可是 , 经济全球化的基石是文化全球化 , 但上述两种模式显然是无法彻底融合的(一目了然) 。 如果一定要强行融合 , 最终的结果一定会爆发剧烈的冲突 , 甚至一方的社会体系坍塌 。 之所以两种模式的文化体系可以阶段性地共同参与经济全球化 , 就在于这样的阶段各方可以实现“各取所得” , 但当全球化继续深入以至于威胁到本社会的社会体系生存的时候(比如美债评级在2011年被调降 , 就威胁到了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 也就威胁了一代帝国的生存 。 其它参与全球化的各方也一样) , 就意味着“各取所得”的条件不具备了 , 经济全球化也就结束了 。或者说 ,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结束了 , 新的拉帮结派开始了 , 主要各方会以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体质特征重组自己的经贸小圈子 , 这不就是以前的局面吗?世界只不过是在恢复原貌而已 , 别在这事上矫情了吧 。 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今后重组的小圈子 , 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立足 , 就必须有自力更生的精神 。 当我们自强不息的时候 , 无论外部世界怎么变化 , 自己都可以处变不惊!也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
推荐阅读
- 新规试图让半导体产业去中国化 可能又砸脚
- 活下来!华为“去美国化”的成功几率有多大?
- 如松:塑造赢家的终极模式
- 范鸿达:警惕反全球化下的“去中国化”
- 如松:警告:这不是野火,而是火药桶!
- 如松:好日子,彻底结束!
- 如松:反了反了,民主党和特朗普一起给拜登挖坑
- 如松:珍惜“危机”的,永远是少数人
- 如松:乘风“后浪”,中国男儿当自强
- 如松:“饭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