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文|张楠茜 图|上海京剧院京剧院里的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 , 大师影像重现摘要:虞凯伊是上海京剧院的工作人员 。 过去四年时间 , 他义务修复了一万四千多张老照片 , 扫描、修复、整理 , 每天如此 。 他将这些图片不加水印地分享到网络上 , 获得了一批年轻的拥趸 , 也受到争议 。 通常 , 他伏案修图 , 在办公室里端坐到深夜 , 那是一份劳神耗时的工作 。 照片看得多了 , 现在只需要看底片里小小人影的身形、动作、气韵 , 就能认出是哪位先生 。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正在修照片的虞凯伊 。 受访者供图)库房里林立着一排排高大的密集柜 , 抽湿机嗡嗡地运转 。 虞凯伊走进狭窄的通道 , 打开柜子 , 熟悉的旧照片霉纸味扑面而来 。 他戴着塑胶手套 , 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和袋子分离开 , 取出一张张拍摄于他出生前五六十年的黑白京剧老照片 。资料修复与整理的工作刻不容缓 。 四年前 , 虞凯伊从兴趣出发做这件事情 , 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到紧迫感:一张幸存老照片上的折痕和划伤 , 可能有几十年的历史跨度 。 随着时间流逝 , 不仅是照片上的人影图像在逐渐黯淡斑驳下去 , 拍照的人带着亲历的历史记忆 , 也一个个逝去了 。 他说自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 。2020年2月开始 , 抱着试水的想法 , 虞凯伊把这些照片和一百多部京剧老录像 , 陆续上传到网络 , 不加水印 , 公开分享 。 没想到 , 他所在的上海京剧院因此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 其中不乏“00后” 。见证京剧辉煌余光的底片 , 在社交网络上复苏 , 历史的影像再度被年轻人看到 , 转发以及议论 。以下是虞凯伊的口述: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上世纪四十年代 , 小王桂卿《雅观楼》后台扮戏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 )“遗憾我没早点开始”这份工作说起来很好听 , 叫照片修复 , 其实非常枯燥 。 打开PS , 一点点划掉或者补偿图片的缺陷 , 一笔一划累积 , 才能有比较精致的照片呈现 。我们的京剧演员每天都要练习 , 才能够有精彩的演出 , 越来越觉得我修照片 , 也是有仪式感的工作 。取照片之前 , 因为不能留下指纹 , 我会戴上塑胶手套 , 一张张拿出来 。 有的照片放太久 , 已经和封套的纸袋粘合在一起了 , 还有的已经发霉了 。 第一步会先清洗一下 , 要用矿物质含量少的纯净水 , 要洗得慢 , 有耐心 , 不要留下水的痕迹 。然后放到扫描仪上扫描 , 扫完再用纯黑色避光避潮的底片袋装上 。在电脑上修复扫描片时 , 我会修掉水渍、白斑、出现在脸部的浅刮伤或者折痕 。 有些斑痕在背景上 , 就保留着 , 可以凸显年代感 。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梅兰芳(1894—1961) , 梅先生1935年为访苏拍摄的剧照 , 《打渔杀家》饰萧桂英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修照片是一个抢救的工作 , 能做多少做多少 。 有一些斑痕没法救 , 比如小白点出现在色块上还可以修掉 , 但如果出现在轮廓线或者五官上 , 就没办法了 , 因为我的原则是 , 不能为了修复照片就破坏它本来的样子 。 还有一些纸质的照片 , 由于时间久远 , 影像会被磨掉或者天然变色消失 , 这些都没有办法救 。我们有一张谭鑫培(1847—1917)和王瑶卿(1881—1954)的《汾河湾》的剧照 。 第一次看到原照的实物 ,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 , 谭鑫培的脸已经被磨没了 , 非常可惜 。我修复一张照片一般花10到20分钟 , 看到霉斑最头痛 。 马连良(1901—1966)先生曾经有一张大头贴一样的原照 , 上面有折痕和灰尘 , 这些东西肉眼都看不到 , 扫描出来非常脏 , 只能一点点修 , 那张照片我修了4个多小时 。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马连良·四十八我 。 受访者供图)对于老照片 , 只有进行电子化来保存它们 , 就算控制湿度和温度保存 , 实物还是会慢慢消失 。1953年 , 程砚秋(1904—1958)先生带着他的剧团到上海天蟾舞台来演出 , 留下了《锁麟囊》的剧照 。 那时候 , 程砚秋先生年龄大了 , 演出相对减少 , 《锁麟囊》这出经典戏的照片更是非常少 。 我们留存的这一批实况照片有30多张 , 把这个戏从头到尾都拍了 。 这一套照片比较小 , 扫描、加精度、修复 , 花了挺长时间 。京剧院里修复师:修复上万张老照片,大师影像重现
(1953年程砚秋先生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锁麟囊》的剧照 。 图源上海京剧院微博 。 )有博物馆的朋友跟我提过 , 照片如果修得非常精美 , 是不是在破坏它?我的观点是 , 修好照片的同时 , 我也在做好老底片的保护 , 大家也可以对底片再去做新的修复方案 。除了修照片 , 也会修复一些视频录像 , 大多数是80年代的 。 修复录像相对简单 , 把它转成 MP4 , 只是比较费时 , 因为是1:1的转 , 要整个过一遍 。把这些照片、视频转化成电子文件以后 , 最需要花时间的事情 , 是去求证信息 。 因为大多数资料没有记录好基本信息 , 尤其是经历过文革、搬家等等 , 有很大程度的损伤 。我经常是要辗转多处信源 , 才能核实到一张照片的准确信息 。 有时候会去找亲历的老先生回忆 , 有时候是和收藏家交换信息 , 像是在做情报收集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