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研究院两看两相厌的银行与用户 如何能共赢?( 三 )


从契约关系看 , 员工应该卖力工作 , 但这种“工厂计件式”管理思维早被丢入历史的故纸堆 , 管理大师巴纳德曾一针见血地评论道:
“组织能否发挥效用 , 取决于组织本身能否带动形成组织成员一致性的行为 。 ……如果注重个人只是企业的噱头 , 目的是为了刺激生产 , 激发士气 , 那么这只能以失败告终” 。
很多人把“先看你为银行创造了什么价值 , 再要求银行为你提供发展平台”作为金科玉律 , 很多领导者更是拿这句话来谆谆教导年轻人 。 理性来看 , 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 问题是 , 员工都是普通人 , 人往往是不理性的 。
唯有重视员工个人目标 , 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 , 很多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如果不能事先考虑员工个人的“投入产出”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行为选择 , 一味盯着组织目标 , 就不可能成功 。
现实则是 , 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仍远远不够 , 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个人价值实现 , 都缺乏实质突破——绩效工资形同虚设 , 前台部门略好 , 中后台仍是大锅饭 , 哪怕是内部被无限抬高的“金融科技部门” , 也是大锅饭;经济激励有限 , 自我价值实现更难 ,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优秀的小伙伴因为在银行升职难且不透明而离开 。
不能与员工共赢 , 就不能为员工搭建发挥自我价值的舞台 。 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封印 , 银行又如何能跟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
所以 , 时代变了 , 你真的看到了吗?你真的改变了吗?
参考资料:
1、[美]克劳德·霍普金斯 , 《科学的广告》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2019.
2、陈春花 , 《我读管理经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