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研究院两看两相厌的银行与用户 如何能共赢?( 二 )
时代变了 , 普通用户开始掌握话语权 , 互联网平台开始掌握话语权 , 这个时候 , 如霍普金斯所说 , 金融机构还凡事为自己着想 , 想着利益通吃 , 不能开放心态接受分润让利的现状 , 自然是愈发寸步难行了 。
两看两相厌的银行与用户
从躺着赚钱到辛苦赚钱 , 姿势不同 , 文化、机制和流程的要求也不同 。 零售金融市场正从“垄断竞争”走向“充分竞争” , 金融机构亟需调整经营理念和心态 。
回过头来看过去十年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 , 那些实现逆袭的金融机构 , 都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我是你大爷”的经营理念 , 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开放共赢 , 所以能一飞冲天 。
一直以来 , 金融机构都强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什么都要握在自己手里 。 线下经营时代 ,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没有问题 。 但时代变了 , 新时代呼唤新的经营理念 , 那些仍固守“利益通吃”的机构 , 大多被时代大潮抛在了后面 。
与谁共赢呢?首先是与用户共赢 。 与用户共赢的前提 , 是为用户提供价值 。
我们看看金融机构的典型心理状态:用户需要什么价值呢?需要贷款的 , 视条件给予贷款;有存款理财需求的 , 大可以去买 , 我们也没拦着 , 还要提供什么价值?还能提供什么价值?那些不满足风控条件的借款人 , 总不能让我亏本去做吧?
我想 , 这大概是多数金融机构的心声 。 指责没赶上风口 , 是客观事实 , 还能忍气吞声;指责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 ,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
问题是 , 这样远远不够啊 。
想一想大消费行业的厂商 , 想想保洁、可口可乐、耐克、阿迪等公司 , 它们为用户做了什么 , 可不仅仅是生产了商品 , 用户来买就行了 。 从包装、口感、营销 , 到文化、情感、潮流 , 它们不只生产好产品 , 还在想方设法让用户注意到自己、爱上自己 。
当行业竞争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 , 作为卖方 , 要做的从来不仅仅是把产品生产出来这么简单 。 作为金融产品提供商 , 银行除了提供产品 , 还为用户做过什么呢?
事实上 , 银行也为客户付出很多 , 只是习惯区别对待——愿意满足“大客户”的各种要求 , 对普通用户习惯冷眼相待 。 后果是什么呢?如我在文章《很多年轻人 , 并不爱银行》中所说 , 银行戴着有色眼镜看用户 , 年轻人则带着嘲讽看银行 。
相看两相厌 , 如何能共赢?
如果在心态上不重视用户 , 就更不会重视合作机构了 。
银行可以不重视第三方合作机构 , 但分工在细化、第三方合作机构在崛起 , 趋势如此 , 不以银行意愿为转移 , 要么与之共舞 , 要么被它抛弃 。
真正的共赢
最重要的共赢 , 是与员工共赢 。
一如陈春花教授所观察到的:
“企业中忽略个体的现象比比皆是 , 组织订立很多制度 , 不断分解目标 , 强调效率和服从 , 但是没有考虑到个人是组织协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 ”
近年来 , 为应对环境变革 , 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抓执行力管理 , 潜台词是“经是好经 , 和尚念错了” , 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是对的 , 是员工不行 , 执行不力 。
在很多管理学大师看来 , 管理者通常会犯一个错误 , 即把组织的投入产出等同于个人的投入产出之和 。 实际情况则是 , 组织关心的是成本和利润 , 而个人则关心薪资和个人价值实现 , 两者存在天然差异 , 并不能自动契合 。
不能正视这种差异性 , 就会产生一种经营悖论——越是强调组织目标 , 越会忽视个人目标 , 导致组织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
比如一些银行以“压榨员工”闻名业内 , 短期内的确提高了效率和产出 , 却从根本上损害了创造性与可持续性 , 也损害了组织稳定性 。 员工频繁跳槽、流动性大 , 这种组织 , 力争中游还可勉力为之 , 追求优秀和卓越简直是做梦 , 且时间一长 , 矛盾集中爆发 , 很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 。
推荐阅读
- 国际金融报社|百事50亿收购百草味,线下新零售崛起,休闲零食行业格局如何变动
- 读懂新金融|小米消金80后少帅周斌:基层做起,34岁升任副行长,薪资全行第五
- 众望理财师|金融行业相关移动应用达到13.3万款,5G时代信息安全引关注
- 中新经纬|美三大股指小幅高开 金融股普涨
- 中国山东网|邮储银行泗水县支行举行“小小银行家 成就大梦想”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 福建闽南网TB|孟非苏宁直播卖粽子 张奎送鸭蛋
- 红刊财经|苏宁易购联手东方卫视,打造618“SUPER SHOW”直播盛典
- 深圳|中国综合实力第三大强市—华南经济、金融、工业中心深圳
- 票据|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定罪?
- 每日财报|上市悬了!招股书更新“难产”,菊乐股份敢“带病”二度冲IPO?|IPO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