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四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和氏璧还原图
蔺相如和廉颇因为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 , 在故事里二人都是品德高尚、心胸宽广之人 , 廉颇因为被蔺相如感动 , 将其视为挚友 , 一生相交;而蔺相如也折服于廉颇做人坦荡 , 和其倾心相交 。 事实上 , 蔺相如此支持廉颇 , 也是因为廉颇和其训练的强大骑兵 。
长平之战后 , 也就是在第一、二道防线被攻破时 , 赵孝成王也因此迁怒于蔺相如 , 让蔺相如十分烦闷 , 一病不起 。 据《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惠文王卒 , 子孝成王立 。 七年 ,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 时赵奢已死 , 而蔺相如病笃 。 "
虽然蔺相如是是为数不多的支持廉颇的人 , 但是此时他一是因为生病远离朝堂 , 二是本身缺乏实际官职和政治力量 , 因此他支持廉颇的声音无法传达到赵孝成王的耳边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蔺相如影视形象
笔者认为 , 蔺相如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但是廉颇也有自己的问题 , 那就是为人太过刚直 , 行事激烈 , 作风硬朗 , 这种性格其实不适合在朝堂上为官 。 毕竟满朝大臣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脉来往 , 以他的性格很容易在不知觉间得罪别人 , 这个时候赵孝成王王就要面临抉择了 , 是支持刚正的蔺相如 , 还是选择和背后势力庞大的传统贵族妥协 , 很遗憾赵孝成为最后选择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 南宋学者徐钧对蔺相如的评价:“击何分秦胜负 , 璧还不是赵存亡 。 最怜恃勇偏轻举 , 直挟君王冒虎狼 。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长平之战尸骨坑结语
长平之战 , 赵国一招出错 , 满盘皆输 , 拱手让出了大好局势 。 而这出错的一招 ,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临阵之时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 廉颇作为领军之将 , 凭借其多年的行为和声望 , 赵人不敢怀疑他的忠心 , 因此从赵胜到蔺相如都积极举荐廉颇 , 并且满朝文武和赵孝成王都十分满意这个决定 。 随后廉颇在作战方面的选择 , 即使后世之人复盘当时的局势 , 也很难挑出他的错误之处 。
不过从廉颇的生平来看 , 他为人刚直 , 作战勇武 , 却缺乏对政治的深入了解 , 以至于在战争时期成为了被全民推崇的偶像 , 而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成为了替政治家背锅的替罪羊 。 这种现象其实在当时并不少见 ,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三位就是因为此事没有得到善终 。 除此之外还有吴起、乐毅、田单等名将 , 无一不是功业有成、威名天下之辈 , 可是却始终被政治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 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范雎恐怕也想不到反间计能成功
受限于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情况 , 廉颇无法做到一边率兵抵抗如狼似虎的秦军 , 一边随时和赵孝成王交流军事思想和心路历程 , 少有的几次通讯 , 内容也无非是"第一道防线被攻破"、"第二道防线被攻破""部队缺少粮草"、"士兵缺少装备"等"不利情报" 。 虽然廉颇主动示弱的目的是消耗秦军从而逼迫秦军撤军 , 但是赵孝成王却不这么认为 , 面对数份从前线传来的"不利情报" , 赵孝成王和许多重臣认为廉颇已经无力抵抗秦军了 。
因此为了保存基业 , 赵孝成王和群臣开始想方设法自救 , 并且用名声远播的青年才俊赵括代替了日渐衰老的廉颇 。 虽然这个选择看似有一定道理 , 而且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这种临危受命却挽救大厦之将倾的例子 , 不过归根结底 , 从大部分事实来看 ,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 , 就算有千千万万个理由 , 这也是一条不容置疑的铁律 。 最终 , 赵国因为这次选择不得不吞下失利的苦果 , 秦国终于打通了出入中原地区的屏障 , 为之后完成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