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长平之战战争场景图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 在这段时期里 , 由于周朝失去了对诸侯的管理和约束能力 , 所以天下大乱 , 群雄割据 , 狼烟四起 , 战火不断 。 根据有效统计 ,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百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 , 战国时期一共发生了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 考虑到史料的丢失 , 真实的战争数目很可能超过这一数字 。
虽然战争次数十分频繁 , 但是战争的规模也相差巨大 , 参战人数从几万到数十万的战役都有发生 。 如果要选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争 , 那么首推长平之战 , 此战只有秦赵两国参战 , 不过双方却都是举全国之力 , 兵力合计接近百万 , 其参战人数之多、纵横深度之广 , 持续时间之长 , 对局势影响之深远 ,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也实属罕见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廉颇画像
在这场旷世大战中 , 秦军为进攻方 , 赵军为防守方 , 双方围绕着上党地区展开了攻防 , 战争初期 , 双方的主将分别是王龁和廉颇 , 这两人都是当世之名将 , 功勋卓越 , 声名显赫 。 廉颇在上党地区连续布置了三重防线 , 希望将秦军挡在赵国的国土之外;而王龁则希望快速推进 , 在粮草产生危机之前便能和赵军有生力量展开决战 。 接下来 , 王迄连续攻破了赵军两道防线 , 不过却始终无法突破最终防线 , 在这种情况下 , 秦国国相范雎采用反间计 , 使得赵国临阵换帅 , 用赵括取代了并无巨大失误的廉颇 , 最终扭转了局势 。 可惜的是 , 虽然赵国当时人才众多 , 却基本没有人对此事加以劝阻 , 不免令人疑惑 。 赵国贵族对局势的看法
我们可以确定在长平之战开始前 , 赵国的传统贵族间已经对即将开始的大战统一了意见 , 那就是决不退缩 , 和秦国决一死战 。 而廉颇的防守策略 , 却没有达到赵国贵族的预期希望 , 因此范雎的反间计策才能顺利实施 。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韩 , 上党守将冯亭无力抵抗 , 眼看此地即将归秦 , 冯亭却以当地行政长官的身份将上党割让给赵国以换取保护 。 赵孝成王和赵国贵族商量此事 , 平阳君赵豹率先提出冯亭是想将祸水东引 , 引起秦赵冲突从而保护韩国 , 因此不肯接受 , 这个回答 , 似乎并没有让赵孝成王满意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平阳君赵豹不希望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又去咨询平原君赵胜和另一位贵族赵禹 , 这两人都表示强烈支持 , 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赵豹出 , 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 。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 , 逾岁未得一城 , 今坐受城市邑十七 , 此大利 , 不可失也 。 '王曰:'善 。 '乃令赵胜受地 。 "
和赵豹不同 , 这两人认为上党地可以接受 , 这点让孝成王很欣慰 , 于是最终决定接受上党 。
虽然赵豹对此事持有不同意见 , 不过他并没有再次提出反对 , 仍然兢兢业业协助孝成王打理朝政 , 和赵胜赵禹一同守护祖先基业 。

磬竹史观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本文插图

平原君赵胜希望接受上党
为何绝大多数赵国贵族都支持接受上党地区呢?这里有两点原因 。
首先 , 上党地区的位置 , 上党地区位于韩国的东部 , 距离秦地较远而距离赵地较近 , 并且完全在赵国国境的外部 , 如果获得这个地区 , 可以将其打造为守卫赵国的重要屏障 。 上党地区多山 , 可以供大军通行的大路比较少 , 秦军难以大批量的集结 , 可谓是天然的防守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