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颗卫星,谁给了马斯克占领太空的底气?|甲子光年( 四 )


不可否认 , 中国航天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射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的数据称 , 2019年 , 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 , 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航天器86个的成绩 , 分属第一、第二的位置 。
技术不差 , 可细算下来 , 为什么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这是因为 , 中国航天长期以国有经营为主 , 一直以国家军事任务、探测任务为先 。 这就意味着 , 其研发、制造费用可以不计成本 , 并不以市场竞争为出发点 。
而美国商业航天市场早在上世纪便已形成 , 铱星便是一个例子 , 尽管困于商业化瓶颈被收购 , 但它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探索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此后的SpaceX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 不仅把卫星研发成本降低到50万美元的极低水平 , 还在全球首次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 , 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 。
这带来一个启示:长期被国家支撑的航天产业 , 需要一条灵活的“鲶鱼”来搅动这摊静水 。
3.仅有国家队是不够的
这条“鲶鱼” , 就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
国内民营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的副总裁李源告诉「甲子光年」 , 发展民营商业航天的目的 , 就是为了降成本 , 做创新 。
首先 , 国内航天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是供应链可选较少 , 市场化不够 。
中国的航天长期是国家队在做 , 许多供应链没有向商业市场开放 , 这就造成国内航天产业供应链的市场化成熟度较低 。
据「甲子光年」了解 , 一般情况下 , 国内传统航天公司在研发航天产品时 , 如果需要哪些系统部件 , 它会自己成立一个研究院所 , 然后把子系统的研发生产放到该研究院所 , 自己消化掉 。
这样的结果就是 , 每家公司都变成了一个总包单位 , 形成了封闭的供应链 。 尽管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 甚至有一些是重复投入 , 但由于研发生产的背后是国家财力支撑 , 因此不差钱 。
在某些环节 , 中美航天产品制造成本的差距甚至可达十倍以上 。
缺乏成熟供应链 , 同样给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带来成本居高的问题 , 制约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 。
第二 , 传统航天没有形成好的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机制 。
美国有很多研究院所做的航天技术创新 , 中国并不是没有做过或者想过 , 只不过最后没敢做 。
没敢做的原因 , 既有供应链上的差距 , 又有体制上的制约 。 「甲子光年」了解到 , 由于国内航天公司承担着国家发射任务 , 对安全、稳定要求极高 , 对试错的容忍度不及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 因此对冒风险的技术创新比较谨慎 。
第三 , 则是国内传统航天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不够 。
“中国需要去做的一点 , 就是跨圈 。 ”九天微星李源说 。
说白了 , 做航天创新 , 不能只从航天圈去想 , 还要从其他圈子——包括5G的圈子、车规级的圈子、工业的圈子——去想接下来可以迁移的模块或者子模块有哪些 , 做大胆的尝试 。
放活民营商业航天 , 是倒逼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
美国航天基金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 , 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 。 其中 , 商业航天收入3073亿美元 , 约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80.1%;政府航天收入762亿美元 , 约占19.9% 。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 , 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 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将会成为航天的重要角色 。
航天专家黄志澄曾表示 , 未来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尤其是载人探月探火等方面 , 很可能面临与美国的同台竞争 , 届时民企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 例如 , 载人登月需要靠国家队 , 但建设月球基地可能更需要民企 , 因为月球资源开发市场风险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 完全花纳税人的钱去开发未必妥当 , 而民企则更适合 。
这里必须再提一下马斯克 , 在中国专家认为需要靠“国家队”来做的载人航天领域 , 马斯克也不会放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