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志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编者按
梅国云 , 江苏兴化人 , 主要作品有:诗集《送你一枚金戒指》 , 长篇小说《若水》《大钟无声》《国防线》《第39天》 , 艺术作品集《笔外意象》 。 根据《若水》改编的长篇广播小说于200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连播 , 2019年2月修订再版更名为《拐卖》 。 《第39天》这部小说以“转业”为议题 , 通过塑造牛大志这一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 反映了转型时代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 。 这部小说的叙事以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为主线 , 不断地将人物抛掷于生命的悖论情境 , 以心理小说的方式承载社会批判 。 梅国云的小说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 并且对既有的军旅文学创作形成了新的突破 。
本文原刊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 本公号推送为修正版 , 与原发表内容有出入 。 感谢作者汪荣和刘复生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牛大志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本文插图

牛大志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本文插图

汪荣 刘复生
“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当市场化与“去政治化”的氛围笼罩着文学领域 , 现实题材的严肃创作愈发艰难了 。 当代小说家始终面临着双重困境:既要在观察社会现象时保持洞察力和敏感度 , 又要在“小说已死”的舆论困境中抵抗写作意义的虚无 。 然而 , 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并不对梅国云的创作生活产生影响 , 在持续而坚忍的书写中 , 他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灌注其间 , 坚守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介入姿态和伦理关怀 。
牛大志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本文插图

梅国云的《第39天》正代表了他这种回应社会现实并将其付诸文学实践的勇气 。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社会派小说 , 梅国云调动自己在部队生活多年的个体生命经验 , 着重塑造了牛大志这一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军人形象 , 经由对其生命历程的呈现凸显了“转业”这一社会议题 , 进而展示了鲜活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 。
在《第39天》中 , 若以牛家村这个空间存在来切割小说情节结构 , 可以将小说划分三个情节单元 , 首先是牛大志到达故乡之前在部队的行动和火车上的回忆;其次是在牛家村期间的种种见闻和发生的事件;最后是牛大志因枪击叔叔而离开山村和为保卫国家安全与恐怖分子同归于尽 。 在第一部分中 , 梅国云以景深镜头探索牛大志个体生命经验的幽微角落并将其推进到精神分析的深度(“转业症候群”的叙事表征是大段的心理独白与意识流) 。 小说家的解剖刀解剖出复杂缠绕的情感枝蔓 , 并在独白中迂回的揭露了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在接下来的回乡段落中 , 梅国云超出军旅小说的范畴, 而将议题转向更广阔的社会 , 以理想主义者的不合时宜反衬时代的物质崇拜和不良风气 。 在最后部分 , 小说家以两个突转的大情节和牛大志的牺牲来呼唤一种英雄主义的复归 。
牛大志文艺批评 | 汪荣、刘复生:“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
本文插图

《第39天》
作者: 梅国云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1
上述的情节概括当然无法彰显小说的特色 , 我们只有把这部小说放置在作者自身的创作谱系中才能确认其意义所在 。 除却以描写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获得广泛影响的《拐卖》之外 , 在独立创作《第39天》前 , 梅国云还与作家杨文森合著了两部军旅小说 , 分别是《大钟无声》与《国防线》 。 这两部小说的前者勾勒市场经济大潮中个别军人禁不住外在诱惑 , 道德和信仰缺失的问题;后者则揭露军队中的恶劣的人际关系和管理问题 , 进而追问什么是真正的和平时代的军人 。 较之梅国云的前二部军旅小说 , 《第39天》在风格上更为深沉和内敛 , 其聚焦点不再是利用人物角色的设置来展示军队内部的某些阴暗面 , 描摹一种亚社会景观;而是更着重于探索牛大志这个独特个体在面对“转业”这一人生转折点时的内在的生命体验 。 《第39天》是一部反思的小说 , 也是一部触碰到人物内心痛感的小说 , 其深刻之处在于其文学关怀层次的提升:从社会批判到个体探究再到存在反思 。 在《第39天》中 , 梅国云超越自己之前的创作 , 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军旅文学 。 这部小说的创作是对既有的军旅文学这个特殊文学类型的新突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