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密云水库修建: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 三 )



文章图片

1959年9月2日 , 《北京日报》2版
当年的水库建设者王礼回忆 , 最累的是冬天 , 密云水库工地上的温度能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 。可工地上好多人打着赤膊还在浑身冒汗 , 头顶升腾着一片白雾 。那时候好多人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歇工 , 拿着个窝头边干边吃 。往往是小车推到半路 , 窝头已经冻成个硬疙瘩 , 咬不动了……(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9版 , 《“千斤车”推出了水库大坝》)
据统计 , 参加密云水库建设的共有20多万人 。他们当中 , 有来自河北和北京的19万多名公社社员 , 还有1万多名解放军官兵 。
周总理@密云水库修建: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59年3月 , 北京市第一通用机械厂为密云水库赶制了大批斗车 。王一波/摄
当然 , 密云水库的建设也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援 。北京市起重机厂等工厂的工人们为水库赶制皮带运输机通宵苦战;福建省20多个县为水库编织草袋连夜赶工……东北的木材、江南的大米、鞍山的钢轨、三门峡的钻机等物资 , 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 , 成为工程顺利完工的保障 。(1959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 , 《大协作的凯歌》)
1959年汛期 , 正在建设中的密云水库经受了数次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洪峰的考验 , 胜利拦洪 , 潮白河两岸人民拍手称颂 。1960年9月 , 密云水库全面竣工 。
4.做出牺牲的库区移民
为保证密云水库顺利修建 , 世代生活在库区的村民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
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 , 由潮、白二河汇聚而成 。万顷碧波之下 , 有小山 , 有沟岔 , 还有曾经是密云最为肥沃的燕落平原 。
1958年 , 党和政府一声令下 , 5万多密云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 16.9万亩良田被淹没 , 加上工程、道路占地 , 共减少耕地24万亩 。其中 , 库区65个村庄整体搬迁 。
周总理@密云水库修建: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0年9月1日 , 《北京日报》9版
“一辆马车就把全部家当拉出来了 。”移民时正值壮年的套里村村民郑广贤回忆 。所谓全部家当 , 其实只是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和少量财物 。全村人扶老携幼 , 走了整整一天 , 才来到现在的套里村所在地 。(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9版 , 《移民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周总理@密云水库修建: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7年11月28日 , 《北京日报》8版
位于工程设计中水库中心区的尖岩村也是举村搬迁 。“国家说让搬就搬 , 全村老少没有一句怨言 。”当年 , 村民刘显朋才19岁 , “我记得是那年八月十五前后 , 就一个月时间 , 我们村100来户、400多口人 , 全迁到了6里地外的北白岩村 。”那时候 , 小车推着 , 牲口驮着 , 大人肩扛手提 , 年幼的孩子坐在箩筐里 。因为时间紧急 , 只带出了粮食、衣服和农具 , 板柜等大件的家具全留在了那里 。这边村民紧赶慢赶往外搬 , 那边 , 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大卡车已经“突突突”开进工地 。(2017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8版 , 《尖岩村的故事》)
【周总理@密云水库修建:周总理亲自视察规划,清华学生力排众议担设计重任】事实上 , 密云水库在历史上共有三次移民经历 。
第一次就是上述的1958年建库之初的移民 。
第二次发生在1974年 。当时 , 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153米 , 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 。库区“压宝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 , 库边一部分村庄房屋进水 , 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 。从1974年到1976年 , 共有13个村近4000人迁往水库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