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别吹宋仁宗了,宋朝哪有什么清平乐( 二 )


本文插图

宋史学家曹家齐指出 , 宋代以“祖宗家法”为核心的“盛世说”乃是宋代士大夫建构出来的 , 它来自统治阶层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现实的需要 , 寄托了士大夫的理想 , 但它最终成为了南宋的束缚 , 使南宋朝廷“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错过和放弃改作的机会 , 并最终关闭通向变革图强的大门” 。 中华书局 / 2018-9
北宋苛税猛于虎
北宋开国之时 , 税赋就已经很高 。
用 朱熹的话来说 , 是“祖宗创业之初”有很多事要花钱 , 老百姓承受的负担“比之前代已为过厚重” , 且“ 古者刻剥之法 , 本朝皆备” , 历代盘剥百姓的手段 , 都被我大宋继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 。
南宋人李心传也说 , 宋太宗时的财政收入已“两倍唐室” , 是唐王朝的两倍,之后“月增岁广” ,政府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 民众负担一年比一年重 。
陈舜俞是庆历六年的进士 。 在他眼中 , 宋仁宗时代是一个民生凋敝的时代 。 他在给宋仁宗的一道奏疏中 , 总结了民生困苦的主要原因 , 具体而言是 八项盘剥:
“今天下之赋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杂变、曰丁口 。 天下之禁三:曰盐、曰茗、曰酒 。生民之衣食 , 举此八者穷矣 。 ”
新周刊别吹宋仁宗了,宋朝哪有什么清平乐
本文插图

《清平乐》剧照
所谓 公田 , 指的是租种朝廷的土地要缴纳地租 。 这种地租在字面上比租种私田要低 , 但佃户常年受到官吏的敲诈勒索 , 实际负担远远超过了字面上的地租 。
所谓 民田 , 指的是民众耕种自家田地 , 需要向朝廷纳各种赋税 。 前文里包拯与刘挚提到的“折变” , 其重灾区即是民田 。 折变之外 , 还有一种“支移” , 也是 北宋自耕农们闻之色变的盘剥项目 。
所谓 “支移” , 顾名思义 , 指的是民众不但必须缴纳田赋 , 还须自费将田赋运送到需要粮草的边境州郡 。 与折变一样 , 支移也成了政府增收的一种常规手段 , 与边境州郡是否有粮草需求 , 并无必然关系 。
因为路程遥远 ,民众往往选择携带银钱前往目的地 , 再在当地购入粮食交差 , 而非直接将粮食运过去;甚至还出现了边境州郡向内地郡县支移粮草的咄咄怪事 。
北宋中晚期 , 政府为了进一步创收 , 又对支移做了改革 , 将民运改为官运 , 转而向民众收取“地里脚钱” , 于是就出现了 粮食并不出境、但人人都要缴纳“地里脚钱”的荒唐之事 。
宋哲宗元祐元年 , 吕大忠担任陕西转运副使 , 即以支移的名义 , 命令辖下民众每斗田赋“纳脚钱十八文”——陕西与西夏接壤 , 乃是支移的输入地 , 根本不存在将粮食运出去的费用 。
新周刊别吹宋仁宗了,宋朝哪有什么清平乐
本文插图

据包伟民研究 , 以宋代城市人口密度之高、地价之高、物价之高、粮食之短缺、瘟疫之多、火灾之多 ,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 , 实在不能说是最适合穿越的朝代 。 /中华书局 / 2014-7-1
所谓 城邑 , 指的是城市居民需要缴纳宅税、地税、茶课、盐课等杂税 。 北宋征税面之广前无古人 ,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所有物品 , 几乎都在征税之列 。
盖房子要征税 , 娶妻嫁女要收税 , 出远门读书路过税卡 , 随身携带的铜钱、铁钱也要纳税 , 甚至连农具也要收税 , 且是附在田赋之中每年按亩征收 , 不管有没有购买新农具 。倒是纸币一般不征税 , 因为政府很喜欢随意发行纸币来满足财政需要 。
所谓 杂变 , 指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税种 , 政府需要牛革了就下文件向民众征收牛革 , 需要箭杆了下文件向民众征收箭杆 , 极为随意 。
据《宋史.食货志》 , 此类物资合计有四、五十种之多 。杂变的本质 , 是权力的不受约束 。 用欧阳修的话说 , 就是“制而不足 , 则有司屡变其法 , 以争毫末之利” , 正常制度下的收入不够用了 , 政府部门就随意制定政策去盘剥百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