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疫情这只“黑天鹅” , 不仅冲击企业生产计划 , 更让产业前景充满变数 。 穆大川认为 , 现在处在汽车产业的寒冬 , 企业多少都有资金压力 。 目前企业要转向求稳 , 等市场稳定后再做决策 。 尤照慈也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 “这段时期比较困难 , 在想办法回笼资金 , 还要开源节流 。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调查周刊
采访人员:完颜文豪
穆大川又听到了生产线启动的声音 , 但并没有久违的感觉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他所在的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博世华域”) , 已经第三次按下“复工键”了 。
前两次复工时 , 正值武汉疫情形势严峻 , 江西一家负压救护车企业急需转向机 , 作为其一级供应商的武汉博世华域 , 紧急开工生产 。
疫情期间 , 湖北汽车产业“停摆” , 1300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受到波及 。 但随着武汉重启汽车产业 , 穆大川也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工 。
从救人到自救 , 武汉博世华域三次启动生产线的经历 , 对疫情影响犹存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诸多启示 。
为救人临危复工
疫情暴发后 , 适用于转运病患的负压救护车需求激增 。 作为国内最大的救护车生产企业 , 江铃集团从正月初一开始 , 就组织工人加班加点 。
江铃集团旗下汽车公司采购工程师张戈盘点发现 , 零配件库存只够支撑300多辆成品车的生产 , 远远无法满足当时接到的上千辆订单 。
正月初二 , 住在武汉市江夏区的刘漂觅 , 接到公司电话:“能否紧急组建一支队伍 , 赶到厂里复工?”
刘漂觅询问得知 , 需要为老客户江铃集团紧急生产救护车所需的转向机 。
“武汉刚封城那会儿 , 我心里确实有些紧张 。 但在家里待了几天 , 就觉得有很多力气想使出来 。 ”这位武汉博世华域的生产岛长当时想 , “住在武汉的员工 , 听到有救护车的订单 , 还有些要送来支援武汉 , 应该都会出来复工吧 。 ”
他很快发现 , 这个600多人的大厂 , 临时凑齐一条生产线所需的11名员工 , 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
生产线上的员工大多20岁出头 , 独子居多 。 即便本人有返厂意愿 , 家人也难免顾虑重重 。
临危复工 , 当时还在山东老家居家隔离的副厂长穆大川 , 坦言内心有巨大的压力 , “那会儿江夏区没几家复工 , 如果我们有人确诊 , 就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 很可能封厂 。 ”
由于管理层大多在外地家中隔离 , 家在武汉的人事经理刘蓓 , 也赶过来组织复工 。
刘蓓居住的小区 , 当时已有26例确诊 。 她担心自己出门会被感染 , 就提前把女儿和老人安置在别处 。
武汉博世华域有着中德合资背景 , 引用德方的精益生产方式 , 把生产区域分成6个岛屿 。
刘漂觅负责的岛屿有74名员工 , 4条生产线 , 其中3条生产机械转向机 , 一条生产液压转向机 。 其他岛屿主要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电动转向系统 。
救护车使用液压转向机 , 属于公司的“小众”产品 , 销售额最多只占到2% 。 这条生产线日常配备11名员工 , 自动化程度低 , 更依赖熟练的人工操作 。
考虑到封城后公共交通停运 , 刘漂觅计划从江夏本地员工中挑选11人 。 “先考虑技能水平 , 再选择有私家车的 , 或离我家近一点的 , 我可以负责接送 。 ”
1月31日 , 刘漂觅组建完生产队伍 , 博世华域按下第一次“复工键” 。 短短3天时间 , 共生产1000件液压转向机 , 满足了江铃集团第一批救护车生产需求 。
“多面手”挑起重任
2015年 , 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一期项目 , 在江夏建成投产 , 与东风汽车产业集群隔江相望 , 武汉汽车产业版图跨过长江 。
多家供应商紧随而至来到江夏 , 总部位于上海的博世华域也在其中 。
公开资料显示 , 汽车是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 , 产量在2018年就突破170万辆 , 目前已经形成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和汉南区“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
受疫情影响 , 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停摆” , 国内甚至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 。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疫情期间 , 武汉博世华域生产经理赵敏清上线顶岗 。 受访者供图
疫情下复工 , 首先得有人 。 对于部分生产线自动化较低的制造业企业来说 , 重要技能岗位的员工一旦缺席 , 就会导致生产中断 。
班长阮应顺 , 在企业首次复工时就充当“救火队员” , 补上了应急生产线上的空缺 。
这位土生土长的江夏人 , 中专学了汽车维修 。
“以前 , 在江夏看到的几乎都是农田和鱼虾养殖场 。 那几年 , 汽车厂子开始多起来 , 外地打工的朋友陆续回来上班了 。 ”阮应顺说 。
从每一道工序到整条生产线 , 再到整个岛屿的所有工序 , 有专业又好学的阮应顺 , 成了一名具备通岗操作的“多面手” 。
刘漂觅介绍说 , 这个岛屿20%的员工具备通岗能力 , 60%-70%的员工可以操作多岗 , “遇到疫情这种特殊情况 , 生产线重启就能快速反应 。 ”
在穆大川看来 , 在这种突发情况下 , 公司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 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
订单压力层层传导
疫情的持续时间超出张戈的想象 。 救护车的订单持续增加 , 转向机等零部件继续吃紧 。
“以往春节一过 , 上下游如期开工 , 生产接续不存在什么问题 。 今年受疫情影响 , 供应商延期开工 , 订单又多 , 物料库存就出现大的缺口 。 ”张戈说 。
当时 , 疫情还在蔓延 , 江铃集团的生产压力 , 再一次传到了武汉博世华域 , 也传到了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 。
2月11日 , 穆大川在隔离满14天后 , 为赶回工厂准备第二次复工 , 从山东坐飞机到上海 , 然后租车开了11个小时才回到武汉 。
对穆大川来说 , 第二次复工还没开始 , 就遇到不小的困难 , “有的员工父母第一次让孩子出来后 , 第二次死活不同意 , 说话比较直 , 就说‘不要命了 , 孩子万一感染了怎么办 , 不能再去了’ 。 ”
人事经理刘蓓记得 , 在2月中旬 , 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暴发 , 武汉疫情管控越来越严 , 员工第二次回厂复工 , 下班后不能再回家 , 都统一住在工厂宿舍 。
家住江夏区的员工秦秋实 , 负责车间的设备维修 。 设备重启总会遇到一些故障 , 每次复工都缺不了他 。
第二次去复工那天 , 之前开车接他的同事 , 临时有事去不了 , 他又不想麻烦其他人 , 就骑了15公里的单车 , 花2个多小时才到工厂 。
“父母害怕我出去得这个病 , 感染了还要隔离治疗 , 挺担心的 。 ”24岁的秦秋实觉得 , 不能因为自己耽误救护车生产 , “如果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 , 得失去多少生命!”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那几天 , 刘蓓花了不少心思 , 把公司一道道的防护措施 , 拍成照片和短视频 , 并让员工转给他们的家人 , 希望能打消家人的顾虑 。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第二次复工当天 , 武汉博世华域员工在生产车间合影 。 受访者供图
2月21日 , 武汉博世华域第二次重启复工 。 这次复工的零部件需求量大 , 需要协调上游十几家供应商供货 。
武汉嘉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照慈 , 也是在这个时间点 , 从江苏徐州老家赶回了武汉 。
公司距离武汉博世华域只有5公里 , 主要生产转向机的壳体 , 是后者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
武汉博世华域第一次复工时 , 尤照慈的公司尚有部分库存 , 没有同步复工 , 只是安排车辆把产品送到对方厂里 。
等到对方第二次复工时 , 自己的库存也消化完了 。 在江铃和博世华域的共同协调下 , 尤照慈也紧急组织13名员工返厂复工 。
抱团取暖共度时艰
武汉博世华域第二次复工持续到3月11日 。 在这期间 , 除了就近的嘉迅汽配等公司 , 穆大川还要协调山东、安徽、上海等地的供货商 。 物流受阻成了最大的障碍 。
以往零部件单次需求量不高 , 物流以拼单为主 。 疫情期间 , 拼单尚未恢复 , 只能协调专车到供应商厂家提货 。
“由于总部是合资企业 , 合规要求很高 , 凡事都要先走流程 。 我们当时能联系到的物流公司 , 并不在供应商名单里 , 要走特殊流程 , 前前后后花了不少精力克服这些困难 。 ”穆大川说 , 专车运费比拼单高了3-5倍 , 当时车源非常少 , 还经历过运费涨了10倍的情况 。
此外 , 转向机生产出来后 , 必须用专车运到江西的一个服务区进行消杀 , 再由江铃集团派车拉走 。
“生产节奏很紧张 , 今天到的零件 , 明天就要用 , 踩着点生产 。 一旦无法及时送到仓库 , 明天可能就要停生产线 。 ”张戈说 。
据张戈证实 , 尽管成本有所增加 , 但是武汉博世华域供应的转向机 , 仍按照之前商谈的价格结算 。
“据我所知 , 有些供应商为了满足供货要求 , 甚至紧急空运进口一些零部件 。 ”张戈说 , 以前物流费用会算在报价里 , 他们不再额外承担 。 疫情中经过双方沟通 , 共同承担了部分物流费用 。
“尽量让供应商少亏一些 , 大家都在不计成本保障救护车生产 。 ”他说 。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对进厂复工员工做检测 。 受访者供图
穆大川保守估算 , 3月11日之前 , 为了支持救护车生产 , 算上运费、员工补助等开支 , 两次复工额外投入八九十万元 , 去掉产品的利润 , 赔了约50万元 。
“公司不能不考虑收益 , 但这时候不能计较太多 , 不能影响到救护车的生产 。 ”穆大川说 。
尤照慈也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为给转向机提供零部件 , 临时复工将近一个月时间 , 亏了150万元 。
但这位供应商同时坦言 , 即便没有提前复工支援救护车生产 , 企业也会亏损 , “固定资产折旧和员工工资占了大头 。 ”
江铃集团救护车生产的六七百家供应商中 , 100多家位于湖北 , 其中多家提供关键零部件 , “一旦缺了关键部件 , 生产线就要停 。 ”张戈认为 , 疫情期间 , 湖北供应商的支持足够分量 。
公开数据显示 , 湖北汽车产量和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数量 , 均为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
“博世华域生产的转向机 , 其他供应商也能做 , 但和车型不匹配 , 重新开发至少要几个月 。 ”张戈表示 。
海外供应链条受阻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向好 , 从3月中旬开始 , 武汉汽车产业重启 。
以东风本田和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为代表的整车企业 , 逐渐恢复产能 。 武汉数千亿元的汽车产业链重新转动起来 。
作为这两大整车企业的供应商 , 武汉博世华域同步开启第三次复工 。
“疫情对工厂影响还是挺严重 , 3月份的产能只能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七八成 。 ”穆大川说 , 工厂往常都是24小时双班制生产 , 旺季时有些生产线每周能开14班 。 现在有的生产线降量 , 一周只开6个班 。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保洁人员在生产车间做消杀 。 受访者供图
“目前整体销售只达到一半 , 很多产品还没开始要货 。 国内订单有所恢复 , 但前景不明 , 我们还在观望 。 ”尤照慈说 。
在穆大川看来 , 遭遇困难时期 , 公司的客户结构优势得到凸显 。
这家公司为武汉通用、东风神龙、广汽本田、长安福特等多个大型整车企业供货 , 有的客户减量 , 有的客户增量 , 能够对冲一些市场变化 。
然而 , 随着国外疫情出现变化 ,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 中国车企与供应商经受着新一轮的冲击 。
第三次复工后 , 武汉博世华域恢复为韩国汽车客户供货 , 但来自印度塔塔汽车的订单 , 受当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较大 。
相对于海外订单 , 穆大川更关心进口配件的供应渠道 。 据他介绍 , 总部已在评估海外零部件的采购风险 , 看能否寻找到国内可以替代的供应商 。
张戈和同事每天都要研判进口配件的供应风险 , “每个零件单独拎出来 , 确认还剩多少库存 。 如果遇到关键部件缺货 , 只能把相应车型的生产计划往后排 。 ”
“一家法国供应商关闭了工厂 , 我们就一点办法没有 , 只能找其他供应商 。 但沟通需要时间 , 也需要大股东认可才行 。 ”张戈说 。
嘉迅汽配生产的转向机壳体 , 内部密封圈就产自欧美 。 尤照慈表示 , 目前库存短期内还能满足需求 , 但补货已经很难 , 要看国外疫情变化 。
一旦进口件库存不足 , 国际物流又不畅通 , 厂商要么停止生产线 , 要么寻找国产替代品 。
国产化并非易事 , 尤照慈对此颇有感触:更换供应商要得到客户认可 , 比如德国汽车客户有体系要求 , 涉及零部件如果要更换 , 要得到客户总部授权 。 层层手续办下来 , 过程非常繁琐 。
“有的整车企业指定使用某品牌的零部件 , 一般不允许更换 , 或者一年只给一次更换机会 。 ”穆大川说 。
尽管困难重重 , 但推进供应商国产化 , 是这次危机伴生的机遇 。 有的企业已经选好备用的国内供应商 , 并积极开展验证工作 。
“以前想推推不动 , 现在是个好时机 。 如果不换海外供应商 , 就可能缺货 。 客户为自己的产品着想 , 也要做一些转变 。 ”穆大川说 。
逼自己走出舒适区
从长远看 , 疫情这只“黑天鹅” , 不仅冲击企业生产计划 , 更让产业前景充满变数 。
穆大川认为 , 现在处在汽车产业的寒冬 , 企业多少都有资金压力 。 如果产品有库存 , 销售不出去 , 就会占用过多的资金 。
他认为 , 目前企业要转向求稳 , 等市场稳定后再做决策 。
尤照慈也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 “这段时期比较困难 , 在想办法回笼资金 , 还要开源节流 。 ”
“销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 , 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 , 只能把内部采购成本降下来 。 ”尤照慈说 。
在博世华域第三次复工前 , 一些外地研发人员还未返回工厂 , 就已开启在家远程复工 。 有的员工走之前没把办公电脑带回家 , 穆大川协调快递公司 , 把部分电脑送到了员工家里 。
穆大川说 , 公司近年来在努力走出舒适区 , 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智能制造来主动求变 。 “现在产能和效益还不错 , 但战略上如果没有规划 , 别人很快会把你的市场份额瓜分掉 。 ”
往年第一季度 , 这位副厂长就忙着出差 , 穿梭于供应商、客户和总部之间 。 这段时间 , 他少了奔波忙碌 , 有更多时间静下来思考工作的得与失 , 以及如何改善生产管理 , 提高工作效率 。
刘漂觅所在岛屿的4条生产线 , 逐渐恢复往日的忙碌 。 他说自己太久没吃到小龙虾了 , 武汉又到了小龙虾满城飘香的季节 , 但自己顾不上 。
阮应顺在上班路上 , 偶尔看到一辆救护车驶过 , 心中会冒出一个想法——这辆救护车的转向机 , 很可能就是我们造的 。
刚亏本保供救护车,又遇进口件断供风险,武汉一企业三次复工之路
文章图片
栏目主编:张武本文作者:新华每日电讯完颜文豪文字编辑:李林蔚题图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图片编辑:徐佳敏题图说明:疫情期间 , 武汉博世华域员工在操作设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