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古钱各种锈色,哪种真?哪种假?——浅谈古钱币锈色辨真伪

【古钱币@古钱各种锈色,哪种真?哪种假?——浅谈古钱币锈色辨真伪】
古钱币@古钱各种锈色,哪种真?哪种假?——浅谈古钱币锈色辨真伪
文章图片
古钱币@古钱各种锈色,哪种真?哪种假?——浅谈古钱币锈色辨真伪
文章图片
古钱币@古钱各种锈色,哪种真?哪种假?——浅谈古钱币锈色辨真伪
久埋地下的铜钱表面或多或少都会有锈迹 , 一般都呈绿色 。 随着入土的时间、所埋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古钱本身成分不同 , 锈迹也就不尽相同 。 入土年代越久远 , 锈迹堆积越厚 , 颜色就越深 。 有的绿锈板结于钱币表面呈晶体状 ,, 而且非常坚硬 , 不易擦掉 , 这种称作“硬绿” 。 古钱出土地的土壤成分也直接影响古钱的腐蚀程度 , 如埋于酸性土壤中的古钱腐蚀程度就要严重一些 。 北方雨水少 , 铜锈则坚硬且易板结成块 。 南方多雨潮湿、氧化层松软 , 锈色则多呈蓝、绿状 。 从颜色上看地气燥热处出土的铜钱的色锈红、绿交杂 , 称为红绿锈 。 另外还有带黑色或者灰白色的锈、再有铜钱的构成成分也直接影响到腐蚀程度 。 掺杂铅、铁较多的铜钱入土后不久就会严重氧化 , 含锡、镍较多的则不宜生锈 , 例如一些古代的白铜钱至今仍然光洁如初 。



前期已经讲了钱锈的作为方法 , 了解这些会对鉴别铜锈真伪有大用处 。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假锈 , 它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是:质地比较松脆 。 原因就是这些铜锈不是铜胎内部自然而产生的 , 而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形成的 。 因此 , 这些伪作的铜锈通常只是浮在钱体的表面 , 用刀或者指甲削则很容易被剔除 , 所以又被称为“粉状锈”或是“浮绿” 。 而真锈由于是自然形成的 , 它的分布随意得体 , 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 而假锈并不是这样 , 由于想要做的逼真 , 能与真品混淆 , 作伪者在同修分布上往往可以琢磨 , 最后然而露出了马脚 。


在我国南方地区 , 尤其是安徽、江苏等地发现的钱币中 , 钱体表面的铜锈与粉状锈那样的假铜锈类似 。 所以对于具有这种“粉状锈”的古钱不能一概而论都定为赝品 。 他们之间的真假区别在于 , 钱币真品所生成的类似于粉状锈的铜锈不像假锈那样只是浮在钱体表面 , 而是由铜胎中自然发出 。 所以 , 真品的铜锈与钱体连成一片 , 不宜剔除 。 鉴别钱币真伪时 , 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有关钱币的来源、发现或者出土地等资料 。


需要强调一点 , 不是所有的钱币表面都有铜锈 , 先秦时期楚国金版就是如此 , 尽管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 但是它的色泽依旧 , 金光闪闪 。 鉴定这些东西 , 光凭锈色的话就会一无所获 , 需要同文字以及当时的制作技术等结合起来分析判断 。 辨别没有锈的清代钱币使用同样的方法 。


钱币大体上可以分为“生坑”与“熟坑”两种 , 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钱币 , 表面一般氧化比较严重 。 熟坑就是没有经过入土的传世品 。 熟坑的钱币经过人民长期抚摸、流传 , 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褐色或者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膜 , 俗称“包浆” 。 虽然是极薄的一层 , 但是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 。 伪造的包浆通常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 , 然后再上蜡磨光 , 如果用水冲刷 , 就会基本消失 。 还有一种是把钱币放在煤堆等黑色素比较集中的地方 , 时间久了 , 也会在钱体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衣 , 打光以后与包浆颇为相似 。 包浆中比较常见的是呈黑褐色 , 又称作“黑漆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