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早知道皇帝控制着全国税收,说说明代财政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 将“天下”看作是皇帝个人私有财物的思想由来已久 。 不过 , 在实践操作层面 , 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室权贵所能使用的财政总额与国家所能承受的公共开支总额是有限度的 , 而且两者时常发生冲突 。
内库与大仓库的财政关系的发展史在根本性质上来讲就是皇室财政收支与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的冲突和协调过程 。 从纵向的时间发展顺序来看 , 内库与太仓库的发展趋势刚好相反 。 这两大财政机构的发展历史证明 , 明代国家财政体制处于不断地变化与调整中 。
天气早知道皇帝控制着全国税收,说说明代财政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本文插图
大图模式一、明代“太仓库”相关财政制度不断地发展演变
明初成立的内库 , 是一个以负责国家公共事务为主、负责皇室收支为辅的机构 , 负责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的甲字等各库在内府之外 , 且由官僚士大夫进行管理;负责皇帝私人财政收支的各库则在内府之里 , 由宦官进行管理 , 因此内库内部的财政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 。 虽然太仓库于正统七年成立 , 但直到成化末年 , 太仓库还尚未在国家重要财政开支中占有突出地位 , 内库与京仓是此时负责国家公共财政开支的重要机构 。
有关太仓库收入、支放银钱的规定 , 最早可见于嘉靖时期 。 嘉靖元年三月 , 世宗命将送入太仓库银两倾销成锭 , 其中八成色以下的与铜钱搭放官军月粮 , 九成色以上的 , 则供应边饷 , 并规定这一做法要作为常例实行 。 太仓库所收的款项中 , 有若干是专款专用的 。 对于这类款项 , 太仓库就好像是个中途暂寄转运站一般 。 万历初年 , 各省解纳太仓库的银数都有规定 , 且称量砝码也都由国家规定 。
天气早知道皇帝控制着全国税收,说说明代财政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本文插图
大图模式
万历九年十一月 , 因河南知府克扣应解纳太仓库的额银 , 以致河南府用私铸砝码称量银两而造成该府所解额银短缺 。 太仓库在管理过程中 , 一些原有的规定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迟而效力渐减 , 需要不时重新申明 。 天启后期 , 太仓老库的存银虽然数额已经很少 , 不再对国家财政收支具有重大影响 , 但是 , 太仓库内部其他子库对老库银的借支与补还仍是一件需要郑重对待、上疏奏报的事情 。
崇祯初年 , 户部尚书毕自严不但对新库、旧库的砝码又进行了统一 , 而且还设立样银之法以便为太仓库的财政收支提供银锭的标准 。 崇祯二年 , 为了解决新库、旧库在收支白银过程中的各种弊端 , 也为了减少收支手续 , 毕自严奏准将各地解纳到新库与旧库的白银当场兑发给前来领取饷银的官员 , 即收即支 , 而不再像以往一样先将各地解银入库 , 再从库中称出支给边镇 。
天气早知道皇帝控制着全国税收,说说明代财政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本文插图
大图模式二、太仓库、内库与皇帝个人收支之间关系的演变
明初 , 朱元璋罢撤丞相 , 在中央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 ,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另加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别管理全国各项事务 , 其目的是要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机制 , 而最终的汇总部门则是“朝廷”:
“今我朝罢丞相 ,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 彼此颉颃 , 不敢相压 , 事皆朝廷总之 。 ”
明初之时 , 大仓库并不存在 , 除粮食以外的其他中央财政收入主要存储于内库 , 用于国家公共财政及皇室财政开支 。 当时的内库 , 集皇室财政与户部、工部等国家公共财政职责体 。
明初内府的财政收入范围较广 , 首先各地方的商税、鱼课等项课程每年各有定额需征缴到内府各库 。 其次 , 明政府印行的宝钞要存贮内府库:
“凡印造大明宝钞与历代铜钱相兼行使……其宝钞提举司每岁于三月内兴工印造 , 十月内住工 。 其所造钞锭 , 本司具印信长单及关领勘合 , 将实进钞锭照数填写 , 送赴内府库收贮以备赏赐支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