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健康1985-2020:我国信用卡大革命( 二 )


这个机制决定了信用卡业务难以做上规模 , 不同于对公业务 , 动辄千万上亿的规模 , 信用卡几千块的授信申请如果逐笔人工审批、甚至办理担保 , 成本高且效率低 , 各地分行也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推进 。
除此之外 , 总分行机制下的信用卡模式还有一个硬伤是:标准不明、风险难控 。 可能同一个人在工行北京申请信用卡的额度是2000 , 到了上海申请的透支额度就能达到6000;有的分行要求担保 , 有的又不需要 。
这样一来 , 原本就发展迟缓的信用卡业务变得更加混乱 , 更别提为银行贡献利润了 。
爆发前夜
一曲《相约一九九八》拉开了改革开放20周年的序幕 ,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意识开始萌动 。 年初 , 《泰坦尼克号》引进中国 , 创造了3.6亿的票房神话 。 要知道 , 当年北京二环的房价才2000一平米 。
那一年 , Windows98系统正式发布 , 世界第一台iPhone出现 , 美国的.com泡沫到达顶峰 。 以腾讯、新浪、搜狐、京东为代表的的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先后成立 , 一个群星闪耀的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了 。
1998年 , 国务院颁布23号文 , 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 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 ,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 , 个人信贷市场开始腾飞 。
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开始提议建立征信系统 ,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也因此开始筹建 , 并于2000年6月28日正式成立 。 央行上海分行、5家商业银行和上海资信公司组成了中心理事会 , 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体系 。
上海资信的使命是把分散在各家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息和信用信息汇集起来 , 进行加工存储 , 形成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数据库 , 为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全面了解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 。
对个人信用信息评估和甄选的能力是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基石 。
临近千禧年 , 商业银行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个人信贷业务 , 房贷、车贷产品陆续出现 , 这些个人固定资产的消费信贷 , 为更广义上的消费金融筑起了层层台阶 , 更让个人信用数据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更进一步 。
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设立“个人银行部” , 信用卡业务也被划归其中 。 但在当时 , 即便如业内公认个人业务最好的股份行——招商银行 , 依然没能走出“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
1999年时 , 招行的个人存款总额占到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 每年新增个人存款超过100亿元 。 但几年下来 , 个人银行部的累计收入才几亿元 , 即便是明星产品“一卡通”也因不赚钱而在内部颇遭遇微词 。
这一年3月 , 招行刚刚迎来了第二任行长——马蔚华 , 结果上任一周他便遭遇了招行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危机:央行叫停离岸业务、沈阳分行挤兑风波 。 这两次流动性风险也让招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
参考海外市场 , 个人信贷业务是推动银行发展的优质资产 , 而相比房贷、车贷等质押贷款、按揭贷款 , 信用卡更是一个高盈利的潜力股 。 尤其 , 在12亿人口的中国市场 , 信用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
于是 , 在全行挺进个人资产业务的战略背景下 , 招行的信用卡业务被再次激活了 。 个人银行部、信息技术部和总行的领导一起进行一场深度讨论 , 后来这次会议也被视为重启信用卡的“遵义会议” 。
重新开始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不止招行一家 。
1999年 , Visa国际组织在昆明举办了一个“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高级研讨班” , 各家银行个人银行部的中高管成员几乎全部到齐 , 这次培训重新唤醒了沉睡已久信用卡行业 。
当时 , 台上的讲师几乎清一色都来自中国台湾 , 在这个人口不到2000万的地区 , 信用卡和现金卡已有1800多万张 , 透支余额过千亿台币 。 如果对应到中国市场 , 信用卡的前景不可估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