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励志资源点不要消费,去创造


搞笑励志资源点不要消费,去创造
文章图片
本文共有5000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最近 , 想必许多人的社交圈 , 都被B站的五四视频《后浪》刷屏了 。
如果你没看过 , 也没关系 , 因为我并不打算讲它 。
(熟悉我的老读者会知道 , 我文章最开头的东西一般只是个引子 , 并不重要)
言归正传 。 我把视频找来看了一下 , 拍得铿锵有力 , 四平八稳 , 热血沸腾 , 很有感觉 。
视频里提到了各种「当代年轻人的选择」:玩无人机 , 学外语 , 体验VR设备 , cosplay , 跳伞 , 潜水 , 玩高达 , 旅游 , 旅游 , 到全世界各地旅游 。
看起来很美好 , 比我年轻的时候美好多了 。
但是 , 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 , 所有的这些选择 , 都是什么呢?消费 。
也就是说 , 只要你有钱 , 有时间 , 花点精力 , 就能够「享受」的事物 。 玩得好 , 玩得不好 , 不重要 , 没有评判标准 , 都能从中得到愉悦感 。
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说明社会富足了许多 , 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 。
但如果把这些景象当成全部 , 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
我在许多文章里面 , 批判过消费主义 。
什么是消费主义?就是让你去花钱 , 去消费吗?没这么简单 。 消费主义的实质 , 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异化 。
它会不断地向你灌输这样的观念:你的价值必须由外界来评判 。 你必须融入一个圈子 , 贴上一些标签 , 拥有一些故事 , 别人才能识别你、定义你 , 从而使得你具有价值 。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你是谁 , 是什么层次的人 , 不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 而是由你说什么语言 , 穿什么衣服 , 住在什么城市 , 在什么公司上班 , 做什么工作 , 交什么朋友 , 用什么日常用品 , 有什么爱好——比如 , 读什么样的书 , 听什么样的歌 , 看什么样的影视剧……来定义的 。
从而 , 社会被人为地分化出一个个圈子 , 一个个层级 , 一个个鄙视链 。
这些被贴在身上的标签 , 就叫做「符号」 。 所有这些符号聚合在一起 , 就构成了你对外的形象 。
有趣的是:理论上来说 , 一个人对外的形象 , 应该是他内在的投射 , 或者说:是内在投射的一部分——但在消费主义看来 , 外在形象远比内在重要得多 。 你是什么样的人 , 大家并不关心;大家关心的 , 是在他们眼中 , 你是什么样的形象 。
继而 , 这种对外的符号呈现 , 会替代掉「内在」 , 反过来成为驱动你前进的动力 。 这就叫做「异化」 。
为了实现这一点 , 消费主义衍生出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技能:创造需求 。
你不需要这些东西?不 , 我告诉你:你需要 。
搞笑励志资源点不要消费,去创造
文章图片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旅游」了 。 旅游几乎是一个完全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 老实说 , 你真的是发自内心 , 喜欢收拾一大堆东西 , 风尘仆仆地赶往车站、机场 , 经历漫长的路程 , 到另一个地方看被人为设计出来的「景点」 , 住廉价的酒店 , 买贵得要死的纪念品 , 排巨长的队伍 , 回到家之后累到半死吗?
事实上 , 除了喜欢探索世界、体验不同生活的人 ,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旅游 。
再举一些更直观的例子:你原本的需求可能是「我需要一套能穿去上班的衣服」 , 但消费主义不会满足于此 , 它会给你划出一套繁复的体系:什么样的人 , 适合什么样的衣服 , 用什么样的护肤品 , 拎什么样的包 , 打造什么样的形象……你无需费心 , 按照你的购买力 , 从里面挑就是了 , 总有一套适合你 。
那么 , 一样东西就应运而生了:品牌 。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是有溢价的 。 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除了增值成本和必要的利润之外 , 品牌大部分预算都投放到了同一个地方:广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