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健康1985-2020:我国信用卡大革命
如果回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 , 可以看到 , 它与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移动金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 放眼未来 , 它不仅是银行“大零售”发展的重要推手 , 也是银行获取和服务客户的重要入口 。
本文试图记录中国信用卡市场从0到1 , 再到N的历程 , 这也是一部商业银行向现代化、数字化演进的微缩史 。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信用卡“大革命”中 , 无数行业精英留下了珍贵的印记 , 他们后来也成为零售金融、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中重要的引领者 。
本文插图
1985~2003:个人信贷的开始
信用卡是指“无抵押循环贷款” , 这7个字 , 倡导的是向银行“先借后还”的个人信贷消费观念 。
从钱货两清 , 到超前消费 , 信用卡的诞生与发展刷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 也刷开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新天地 。
但从第一张信用卡在中国诞生 , 到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 直到2003年信用卡中心陆续成立 , 这个“舶来品”才真正地在中国开花结果 。
暗夜潜行
1979年秋季广交会期间 , 广州友谊商店总经理廖剑雄从外宾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被称为“信用卡”的塑料卡片 。 “不用付钱就可以拿走东西” , 廖剑雄感到非常新奇 。
当时人民币的最大面额只有10元 , 对于生意人来说 , 携带现金很不方便 , 银行汇票也不支持异地取款 。 所以为了方便参会外宾交易 , 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代理东美信用卡取现协议 , 第一次将国外信用卡引入了中国内地 。
直到1985年 ,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才正式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 这张薄薄的卡片不仅引入了提前预支模式 , 更开启了信用社会的到来 。
不过 , 在那个米面粮油还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 , 量入为出才是老百姓的常态 , 超前消费连想都不敢想 。 所以 , 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 ,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信用卡相继问世 , 但是他们都没逃过“长期冬眠”的的命运 。
而且 , 当时不仅是老百姓不敢用信用卡 , 银行也不敢直接放手去做 。 办卡时 , 申请人要先储蓄或担保 , 这意味着银行还需要向用户支付一笔利息 , 信用卡就这样被改造成了中国特色的“贷记卡”“准贷记卡” 。
根据1996年颁发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 , 第11条规定 , “单位或个人领取信用卡 , 应按规定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第17条规定 , 透支限额为金卡1万元、普通卡5000元 。
于是 , 信用卡从一个透支产品变成了储蓄产品 , 变银行资产业务为负债业务 , 变利息收入为利息支出 。 所以到了90年代 , 有些银行的“信用卡”账户上 , 居然常年趴着数百亿元的储蓄存款 , 而属于信用卡“本职”的利息收入却寥寥 。
信用卡定位的混乱也折射出当时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不重视个人业务 , 且个人业务以储蓄为主 , 几乎没有借贷 。 只有企业能向银行借钱 , 所以 , 信用卡也一度转成了对公模式 。
但由于当时银行的数据还没有大集中 , 信用卡的发行和运营都在各地分行 , 导致风险管理良莠不齐 。 这一时期发生了后来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银行资金盗窃案——中行开平案 , 其中部分被盗用资金就是通过对公信用卡产生的 。
这一横跨多年的案件也牵出了中国信用卡发展之困的根源——机制 。
与其它银行业务不同 , 信用卡部门就像一个“小银行”:从发卡、商户谈判、清算 , 一直到持卡人的账务管理和催收 , 甚至核销都在一个部门里 , 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银行体系 。
在总分行的体制之下 , 信用卡的组织形态是:总行制定政策、各省级行传达政策、二级分行执行政策 。 这样一来 , 总行和省行的职能几乎重合 , 而具体的发卡权和运营权又沉淀在二级分行 。
推荐阅读
- 铅笔道|独家融资 | “杭州智诠”获金研资本投资 致力于眼疾病筛查和眼健康管理
- 今日说保|支付宝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终身续保健康险争夺战,开启!
- |中国平安携手创业慧康将共建大医疗健康新生态
- 制剂|股东会直击|健康元加速吸入制剂国产替代 布地奈德预计6月份以后上市
- 中金网|华邦健康欲分拆子公司上市 凯盛新材瞄准创业板
- 「阿里」阿里健康2020财年营收高增长 电商+医药系主要赢利点 龙头效应显现
- 【三板】华邦健康拟分拆凯盛新材上市 子公司颖泰生物正冲击新三板精选层
- 健康:银保监会规范险企健康管理服务意见征集中 明确分摊成本不得超净保险费的20%
- 中医药@李惠森:加强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 推动中国家族企业有序传承
- :于清明:医疗器械是大健康产业的“国之重器” 应加大全产业链投入